close

今家以次上說法聞法文,屬之第十科。

令與修多羅下,為第十一科者,其意在此。學者思焉。

傳通卒言令與修多羅合,今家無釋,乃取天台及元照疏。楷徒勞閑議,見者知焉。

(像觀成要與經合,合則為正觀,是粗想見極樂世界。

要與經合,如大經說: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

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等等。

定中所聞義應如是,入如是見聞則是合,則為粗見,對佛觀妙,像觀名粗。

故化身土云:言若有合者名為麤想,是顯定觀難成也。麤尚難況觀妙。)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若依諸師,念謂觀念,觀見佛真身,名念佛三昧。

此依佛觀說見無量壽佛者,即見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像觀既成者則於現身中,遂得成真身觀,故云作是觀者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妙宗鈔云,像觀若成,真觀可獲,故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元照同之)

傳通取之,至下當議。

化身土云:言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者,即是顯定觀成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

     即以觀門為方便之教也。

(此解念佛三昧,以為稱名三昧,依本經之流通分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諸師解說三昧是定善名,非是散善所能。

但是三昧亦通定散,所謂心住一境,通名三昧。

大論七云:散心稱名,亦名念佛三昧,此其證。故不必局於定善。

稱名念佛者,乃是彌陀佛之本願故,釋迦勸持故,諸佛證讚故。

疏釋佛觀念佛為稱名念佛故,依此等說,解為稱念,稱念乃是觀行中歸。

經說觀佛身故亦見佛心等故,論主及註家言觀生信故,疏言依下觀門專心念佛等故。)

此為從定觀入念佛之義。(愚禿鈔引偈云觀入彌陀界是)

謂像觀既成者,見願心莊嚴事,故從其觀,遂入弘願稱名念佛信心。

是以經說作是觀者,現身中得念佛三昧。釋言定觀成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

如般舟經說:跋陀和菩薩,觀成見佛,問往生因。彌陀報言當念我名。(觀念法門引之)

論說云何觀云何生信心。

論註釋云觀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國。

序分義云依下觀門專心念佛,並示從定觀入念佛信也。

問:舟讚云言三昧者此翻為定,今名念佛三昧,何為稱名念佛。

答:三昧名是通定散。(如玄義記辨之)今取通散,故宗教門及佛觀疏,以稱名念佛,

         名念佛三昧。況復稱念三昧,是彌陀本願故,諸佛所證誠。故釋迦所付囑故。

問:若無生忍,通現當二益,(見國歡喜應時即得無生法忍,捨身他世,生諸佛前,

         得無生忍。)可揀其當得言現身得忍,稱名念佛,唯是現得,有何所得,

         云現身得耶。

答:此稱名念佛一法,圓備彌陀因果萬法。故經歎之以稱佛智。釋云至極無生名號,

         (論註)或云真如一實功德(行卷)其德究竟顯成,為後世安養益,現身信得其法體德,

         故云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耳。

(言修觀者,修成像觀。

言利益者,若依顯說,滅罪見佛,(真身)名為利益。若約密意,如化土卷說:

言「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即是顯定觀成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

即以觀門為方便之教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