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祖因為這句「汝眼本正,因師故邪。」後遭興謗,以致被斬首。

佛法,佛名覺悟,是覺悟的方法,佛是覺悟的聖者,以其覺悟之經驗教導我們。

我們現代的人,光佛經所說,很大的比例都未曾聽過,怎可以在知道不同時,

不遵照佛經所說而行,仍然要執迷不悟,只聽師父所講,此乃是迷人加倍,可憐!

往生事業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阿彌陀佛憐憫眾生,知道眾生無力成就往生,

故以兆載永劫的時間成就了信心,以此信心賜給我們,眾生只要信樂願生即得往生。

這是經上所講的經義,故四依的第二說,依義不依語。

《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就如翻譯者鳩摩羅什說「秦人好簡」。

秦人就是漢人,當時的漢人喜歡簡潔的文詞,不喜歡很長的敘述,稱為好簡。

因為好簡,所以羅師翻譯的經就講就簡潔,況且於湖北出土的襄陽石刻經本上有:

自一心不亂而下云:『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一心不亂不是如一些古德所說的,定力的一心不亂,乃是專持名號之說。

就此在看唐玄奘法師所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又稱唐譯阿彌陀經說:

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

佛法東傳於後漢,其中經過三武滅佛的迫害,很多的佛經可能因此失落。

但是刻在石頭上的經文,經文失落或遺落的情形會較少,故石經可信度高。

玄奘法師的譯本更佐證了一心不亂不是定力,而是繫念不亂的專持名號。

佛意要救度眾生,故不用眾生答道一定的定力才度,是眾生願生即度。

《楷定記》說:『言就法者,本經為十六觀法,首題所標,為此法故,

流通分立名是此法故。』

定記此種說法,中含有念佛法,故而總說為他力法門為本經之宗。

故,言法者,簡別於機情,所謂能請者,乃自力之情也。

故通請別請總名欣淨緣。對厭苦之緣,為厭欣之機,顯行示觀,雖似說法。

為調伏信前之機情,正說弄引,故此亦名為緣,不許之為正宗。

傳通記,(依對人為法義)對此說亦不表同意。

今依楷定記(簡機名法義)說:

『十六觀門是其所說法。日觀已前惟是說法緣起而已。故曰直就法定,

     法之言自簡機,序分六緣凡顯所為機,未正說法,何屬正宗。

     他筆鈔云,諸師以韋堤一人為今經正機。今家未來凡夫為正機。

     故依若佛滅後請所說日觀已下為正宗也。』

吾祖親鸞聖人所立之淨業機彰者即是此意。

諸師立為正宗,雖奢促不同,皆不得此意,故為今所破。

看此文勢但是由序也。應知。

此文勢者,即指次上多義不同。(楷定言,雖有多義不同,著其文勢但是由序。)

由緣由也,序者緒也。

雖有厭苦欣淨顯行示觀多義,而皆是起正宗教法之由序也。

言應知者,佛代夫人為未來請方說日觀以下定散十六觀法。

然則如來臨化本意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人,深思知之,故云應知。

(文是由序者,日觀已上望所說觀法,但總是弄引由致。如《傳通記》云:

『夫人歎恨方請定觀,則是定散之濫觴。謂顯行緣首,雖許說定善止不顯說,

       次為攝機雖自開散,而未配機,示觀緣中雖說觀益,未說行相,

       只是勸修得益相,故皆屬序也。』

一經文勢,由夫人之歎,恨逆子興惡,而生厭離之心。

請佛開示除苦惱法,佛因其請,是無憂惱處,廣開定善觀門。

又因未來為煩惱賊害之惡機,因緣成熟,故此自說散善三輩之行。

今家所判由如是我聞起至,五苦所逼,如何見極樂世界。為序分義。

從日觀初句,佛告韋提,汝及眾生。下至,下品下生。判為正宗分。

應知,所應知者,今家之序分義,科經之序分,立三序六緣。

所說三序者,證信、化前、發起等三序。

其發起序有六緣:禁父、禁母、厭苦、欣淨、散善顯行、定善示觀,是也。

而今應知者,此六緣屬序,屬發起序之六緣,如是應知。

此之一章,今家說楷定古今,此章為一大關節是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