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給你授記,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都給你清淨了。
你發了大願,普賢十大願,大願之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是大願王。
這兩個願是一樣的、同等的。
你的願王就圓滿成就了,可以度一切眾生成佛,這才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從這一個門就超出了,就是勝妙的最莊嚴之路。
「唯此一事實」,就是這一條路。
這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窺向上」:仍是對禪宗說的,因為彭居士作論之時,禪宗極盛,禪宗看不起淨土。
禪宗不光是在佛教裏頭,居於一個統帥地位,就是儒家也無有不看禪門書籍的。
當時一個人,若不習禪,就覺得自己沒有水平,說話不文雅。
若不懂禪,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不足。
禪宗裏,你粗粗的看到一點向上的氣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還沒有斷。
讚《金剛經》的偈子的第一句話就是「斷疑生信」,頭一個就是要斷疑。
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
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
我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這是很粗的信。
真正信的話,要把《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國土都是你自心所現的。
你本人,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分別。
大家信不信?
若能信,也只是:佛是這麼說的,我怎麼敢不信!
可是,心裏頭還有點:「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叫疑,你沒有斷這疑。
要斷疑,才是真信。
所以,極細的纖疑,都永遠斷了。
剛才講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於佛,這個你信不信呢?
腦袋中仍有:這怎麼回事?
那麼這疑情就仍存在。
這就是「粗窺向上,未盡疑情。」
那麼怎麼辦呢?
底下就指示道路:
(1)「專一持名」,粗粗知點向上的人,尤其更加需要,所以,給我們大家指的路子很清楚,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一持名,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2)「翹勤發願」,殷切、勤常的發願,願同生極樂國。
欣慕彌陀與極樂之心,應「如子憶母」,像孩子想母親一樣。
並應「畢命為期」,念佛和發願應堅持到最後一口氣,直到生命終了。
「加以教觀熏修」,這是要念,要發願之外,還要讀大乘經典,「助發勝智」,幫助你發生殊勝的智慧。
上次說過,佛就是智慧。
法相宗是轉八識成四智。
前五識,目耳鼻舌身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八識轉為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長自己智慧。
念佛發願是感,發智成佛是應。
感應之道自然相合,故云:「感應道交,功無虛棄」,用的工夫,絕不白費。
「斯則全憑一念」,彭居士回答這問題了,就憑這一念,就是專念阿彌陀佛,「便攝諸門」,就把以前的五種,都攝在裏頭了。
不但攝這五種,六度萬行,一切持戒,一切禪定,一切法師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攝盡,沒有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