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彌陀佛給你授記,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都給你清淨了。 

    你發了大願,普賢十大願,大願之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是大願王。 

    這兩個願是一樣的、同等的。 

    你的願王就圓滿成就了,可以度一切眾生成佛,這才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從這一個門就超出了,就是勝妙的最莊嚴之路。 

    「唯此一事實」,就是這一條路。 

    這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窺向上」:仍是對禪宗說的,因為彭居士作論之時,禪宗極盛,禪宗看不起淨土。 

    禪宗不光是在佛教裏頭,居於一個統帥地位,就是儒家也無有不看禪門書籍的。 

    當時一個人,若不習禪,就覺得自己沒有水平,說話不文雅。 

    若不懂禪,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不足。 

    禪宗裏,你粗粗的看到一點向上的氣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還沒有斷。 

    讚《金剛經》的偈子的第一句話就是「斷疑生信」,頭一個就是要斷疑。 

    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 

    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 

    我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這是很粗的信。 

    真正信的話,要把《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國土都是你自心所現的。 

    你本人,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分別。 

    大家信不信? 

    若能信,也只是:佛是這麼說的,我怎麼敢不信! 

    可是,心裏頭還有點:「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叫疑,你沒有斷這疑。 

    要斷疑,才是真信。 

    所以,極細的纖疑,都永遠斷了。 

    剛才講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於佛,這個你信不信呢? 

    腦袋中仍有:這怎麼回事? 

    那麼這疑情就仍存在。 

    這就是「粗窺向上,未盡疑情。」   

    那麼怎麼辦呢? 

    底下就指示道路: 

    (1)「專一持名」,粗粗知點向上的人,尤其更加需要,所以,給我們大家指的路子很清楚,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一持名,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2)「翹勤發願」,殷切、勤常的發願,願同生極樂國。 

    欣慕彌陀與極樂之心,應「如子憶母」,像孩子想母親一樣。 

    並應「畢命為期」,念佛和發願應堅持到最後一口氣,直到生命終了。 

    「加以教觀熏修」,這是要念,要發願之外,還要讀大乘經典,「助發勝智」,幫助你發生殊勝的智慧。 

    上次說過,佛就是智慧。 

    法相宗是轉八識成四智。 

    前五識,目耳鼻舌身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八識轉為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長自己智慧。 

    念佛發願是感,發智成佛是應。 

    感應之道自然相合,故云:「感應道交,功無虛棄」,用的工夫,絕不白費。   

    「斯則全憑一念」,彭居士回答這問題了,就憑這一念,就是專念阿彌陀佛,「便攝諸門」,就把以前的五種,都攝在裏頭了。 

    不但攝這五種,六度萬行,一切持戒,一切禪定,一切法師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攝盡,沒有遺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