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即觀經下輩三人是也。
欲示二乘種不生理故。
先徵起以言何者,次出其文云即觀等。
略述引證釋義大旨。
下輩三人唯致作惡,不習小行,故非小根,臨終聞大,而薰習淺,未發大心,
故非大根,已非大小,則不定人。(螂臂上上仝同此解)
但為免苦,念佛生彼,華開已後猶不定機,爾彼佛國若小乘界,
應聞小法發小乘心,但以大乘善根界故,但聞大法發大乘心,二乘小心無由發心。
故論說之云種不生,非謂二乘不往生也。
此乃會釋經論相違。經就往生說云得生,論約不發歎云不生。
各顯一邊,非相違也。
問:下所引中輩三人的是二乘種不生義。(彼習小行迴向願生,
至彼國已迴小向大,後不更發小心,名二乘種不生。)
今何不先引彼文耶。
答:有解,若乍引中輩者,恐謂小行即入報因,故先舉下輩念佛得入也。
議曰:念佛入報之義,前已證成,非今所論。今按,上問有其二難。
一依女人根缺(重障人故)不生,例難餘凡又不可生,故舉下輩(極重障機)
尚得往生,以示女人根缺得生。
二小種生不生相違,此下輩文即會彼柟。(如上所解)
此即下輩通會二難。
中輩義狹但會後難,故先下輩後中輩乎。
又小種不生,唯由佛願力,在下輩人其義特顯,故先舉乎。如下所解。
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眾生。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如此愚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阿彌陀佛。
當稱佛時。化佛菩薩現在其前。金光華蓋迎還彼土。
華開已後觀音為說大乘。此人聞已即發無上道心。
依淨影解下輩得生及其生後發大心由。
一由宿習大乘之力。二由現生重悔之力。
(曾習大者,必生重悔,由悔心故滅罪得生。)
三由現生修觀之力,重悔修觀發乎宿修,故以宿習為生本因。
四至彼聞大發大乘之心,又由宿修大乘之力。(文如前引)
今欲破彼以顯得生及發大心小種不生皆由佛力故。引此文。
無有慚愧句足破四義。
謂,若曾修大乘之人,臨造惡法應生悔心。
爾說無慚,豈曾習者,已無慚愧之心,何謂由重悔。
尚無慚愧心,何謂由修觀。
已非宿習大乘之人,何謂發大心由曾習力也。
當稱者,正證得生及發大心皆由佛力。
(發大心,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修六度萬行,成就救度眾生之事業。
六度: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
及般若波羅蜜等六度。
檀波羅蜜,檀漢譯為布施,《大智度論》說(以下都是):
『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乃至,有信、有福田、有財物,
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乃至,云何名檀波羅蜜,
波羅蜜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
又云:
『菩薩施者,知布施不生不滅,無漏無為,如涅槃相,為一切眾生故施,
是名檀波羅蜜。』
布施是六度之首,因為布施可以除貪,貪念是惡之首故。
能除貪念,為善之開始,故應先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