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得知。如華嚴經說。功德雲比丘語善財言。
我於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
以此文證。豈非一行也。
此引一行證。
初一句徵起,如華下引證,以此下結成,文出華嚴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初謁文殊,文殊為教發菩提心,告善財童子言:
從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
名功德雲,汝可往彼問菩薩行。善財往彼見功德雲,乃問菩薩行。今文是答。
佛法行門廣大無邊,故喻曰海,餘文可見。
問:功德雲已是大聖,所修念佛甚深三昧,故經說言皆破無明入深境界。
攝論念佛凡夫淺行,何引華嚴為例證耶。
答:為立念佛有進趣功故。(有漸進趣道位之功,是名為行。)
謂,德雲說我惟知念佛一行者,示其從凡乃至聖,唯修念佛三昧一行。
其初發心凡夫位時,所修念佛定是淺行,因之進趣得入聖位,
此則念佛有進趣功,故結成云豈非一行,以之對破通論徒謂念佛唯願非進趣行。
(念佛行諸根普被,但是一入念佛就沒有高下深淺之別,因為是佛力的作用。
「暗合道妙,巧悟無生。」這就是念佛行。
「如大還丹,可起死回生。」念佛行就是如此,可以把應下地獄的凡夫生極樂。
應下地獄的行者確因為念佛行而得生極樂,這是全仗佛的大願力。
所以有很多學者認為帶業往生,我不反對,但是不關心。
往生才是重點,沒有成就往生,帶不帶業,都要受報,這是不用懷疑的。
念佛行的殊勝在於佛力的加持,是沒有正法、像法、末法的分別的。
念佛行者得佛的加持攝取不捨是沒有時間的區別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只要行者一念起願意往生想,佛光就攝取不捨,這是行者要深信的。
疑是大害,不只是會危害往生,縱使有幸能蒙佛的接引,得以往生極樂。
但是因為疑的緣故,要受到疑城之困,五百歲不能見佛,不得聞菩薩法式。
往生的目的是要見佛聞法,要了悟無生,要成佛度眾生。
今天蒙佛,應該是化佛接引,到了極樂世界,在蓮華苞裡無法出來。
這是一件極大的懲罰,阿彌陀佛的慈悲在這裡就表現無疑。
並非是故意要把疑者關在花苞中,事實上他的疑心也無法見佛聞法。
德雲比丘是一位依念佛而成就入聖流的聖者,文殊菩薩把他擺在第一位。
教善財童子去參訪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訊息,告訴我們念佛第一。
普賢菩薩是釋尊的二大協士之一,《無量壽經》的眾菩薩都尊其德。
《華嚴經》入法界品,最後善財童子參的是普賢菩薩,入菩薩之行願海。
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稱為十大願王,願願都稱無盡說: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最後是帶眾生往生極樂,願文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華嚴會上唯一的凡夫即身成佛的善財童子,很特別但是不奇怪。
善財童子第一參是德雲比丘,專念佛專修一行,導入善財童子參學之路。
《華嚴經》上舉的是五十三參,但是經上講應是一百一十參,到最後普賢。
普賢菩薩教他歸極樂,由開始的念佛到最後的歸極樂,不出彌陀的願力。
歸極樂是善財童子已經成就佛的功德智慧時勸歸極樂。
普賢菩薩勸導歸極樂,並非是就此結束,是要度眾生的,下來說: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往生到了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帶領我們到了極樂後,是要利樂眾生,度眾生。
從初開始就是念佛,到了最後還是要念佛導歸極樂。
從最初的凡夫到極聖,普賢菩薩是成佛再來的,為了救度眾生再示現菩薩相。
普賢菩薩在密教稱為金剛薩馱,每天持咒晚課後一定要再持金剛薩馱百字明。
百字明,明就是總持就是咒,百字明又稱為補闕真言,每天修法都有不專時。
不專心,功課就沒有完成,就念百字明來補,是金剛薩馱的加持。
金剛是現忿怒相的佛,就是佛,在密教裡普賢菩薩就是佛。
普賢菩薩都要說偈願生了,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也是願生極樂,願文同。
釋尊的兩大協士都勸我們往生,自己也發願往生了,還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