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來雖有十句不同。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

不于大小聖也。以斯文證。豈是謬哉。

結成自義。

十六觀者,觀通定散,故成十六。

剋體論之,念佛信心不同他教靜慮觀行,故云但為常沒不于大小聖也。

正結成自義,故云豈是謬。

若破他解,應如上言。

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

(佛於《觀經》說十六觀,前十三觀為定善觀,是韋提希夫人所請。

 後三觀三輩九品無問自說,遍說一般往生之品位,讓欲往生者知。

 但是應知,雖說是為韋提希夫人說,但實際是為未來一切常沒之眾生說。

 知是常沒之眾生,故一定無力修觀,故觀門於此無用,故是選擇少捨棄之法。

 雖說三輩九品,但是仍然以念佛為攝取之對象,故知是常沒之眾生。

 雖觀佛,而說佛之身相好光明,但總是為攝取念佛眾,經上說:

 

 『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是為別的,只為攝取念佛的眾生,我們。

 念佛眾生就是佛念的眾生,因為是佛念的眾生,所以佛攝取不捨。

 念佛人佛說是人中分陀利華,是人中的希有人,人中上上人,是人中妙好人。

 在中土漢地很少聽過和看過妙好人,因為大都數的念佛者都行自力行。

 善導大師及之上的傳承曇鸞、道綽禪師的淨土教法,在三五滅佛時已消失。

 在東瀛日本,因為遣唐使等來大唐國學習,因而帶到日本而得以保存。

 但是不只漢地,淨土法門在日本仍然一直是屬於附宗的身份,附於各宗之下。

 如天台宗下弘揚,天台宗一向以行天台歸淨土為宗旨。

 平時以天台教義,三止三觀修持止觀,但是不行無法解脫只能求佛。

 禪宗在日本也非常的興盛,六祖後一花開五葉,日本也是五宗各有法脈。

 禪宗祖師說,悟後才修,就是說開悟以後才是真正在修,因為具眼。

 又說開悟後不念佛求生極樂,保準你老兄欠悟再,就是還沒有悟入。

 沒有具眼,還沒有具足修行和看事物的眼睛,還須要再好好的悟。

 禪宗說「三關齊破見與佛齊」,眼睛,見,知見才能如所見一般。

 破初關,見法身,見到了法身那離佛知見還很遠的,還要再悟。

 破重關,安住於法身,安住的話就是執,不可以的,執著就是死胡同。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是從此悟入的。

 六祖也是因為五祖再跟他講《金剛經》,於這句話而真正開悟的。

 安住於法身不可以,還要向上,法身向上第三關破了,見與佛齊。

 有了佛的知見,就知道要如何修行,「念佛」,這時候念佛,也勸人念佛。

 淨土法門在中土及日域一千多年來都是屬於附宗,是直到八百多年前。

 法然聖人才由比叡山的天台宗出走,自立宗門創立淨土宗。

 專為凡夫出離的佛法,才真正的給介紹到世人面前,從此妙好人到處。

 不須要通經論,不須要會講經,只要了解佛要救度的宗旨,願意領納即得。

 一個平凡人的教,不是大學問家的宗於此大成。

 雖是愚夫愚婦,文字都不通,但是於佛的願力的領納,確是無疑無慮的。

 沒有了大學問家的頭銜的必要,仍然能得到阿彌陀佛的眷顧而成就往生。

 這些妙好人,沒有學問家的能說經論,但是於淨土的宗旨確領納無疑。

 而能活潑的活在佛力的攝護下,不須要去觀佛相之莊嚴等,仍然能得佛之護。

 就如《觀經》上所說: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能體會佛義,憶想者活在佛的護念之下,為佛所攝取不捨而安心。

 雖然講起普通的佛法,開口就為人所笑,因為不能深入於經藏。

 但是於往生事業,無所動搖,其心無所疑慮,正是所說的「暗合道妙」。

 這就是妙好人,人中希有人,完全能合乎佛要阿難傳持的,《觀經》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