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經者經也。經能持緯。得成匹丈有其丈用。
初一句訓字,後三句釋義。
織縱曰經,是本訓也。
如言經者常也法也歷也等者,皆末訓也。
直取本音正訓故云經者經也。
勢義文中,即有其三,經能持緯者。
一能持緯義,橫縷曰緯,經能持緯,令不落失,此喻能詮文字,能持所詮法義,
令不落失,得成 疋丈者。
二成匹丈義,疋正作匹,布帛之長四丈為匹,疋本魚韻。足也,記也。
又譬吉切,與匹通用,算書云,忽緒釐毫分寸尺丈,已上八等十十相累,
一蠶口初出絲為忽,十忽為緒,如是乃至十尺為丈,四丈為疋,(或言六丈為疋)
此喻積字以成一名,積名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部,有其丈用者。
三有丈用義,具應言有疋丈之用,用謂資用。(未滿疋丈者,不足資用耳。)
成疋丈已,能令服者防寒蔽形資益其身,是名丈用,此喻經文全成一部詮法義已。
能令行者除障成德資益法身。
創學須了能詮經體。(若約所詮法義為體)佛世末用書字經卷故,以聲名句文為體,
今就和語近者示之,對他說事,若徒動唇不發聲者,何知所說,必先用聲,
(是其第一)若但有聲無語言者,如絲竹音無所詮表,故以語言詮表名句,
如單呼左未知何名,次加俱一言。則成剖咲名,次加羅一言,則成山櫻之名。
(詮表事物,各各自性曰名,是其第二。)以也末言加上,則成山櫻之句。
(詮顯事物差別曰句,是其第三。)
也等五言即名為文,(口言文字是行蘊攝,書墨文字是色蘊攝。如光師言,
為顯口言字故,造書墨字,非為顯書字故,造口言字,如為表真容故,製造假像,
非為顯假像,故成就真容。)
言名文者,文能顯義也,等五言能顯山櫻名句及義。(可惜之義,可憐之義,
或不與世諍榮之義,隨其語勢成種種義。)故名為文。
如是以聲積言顯名,積名顯句,積句陳詮其事始終,乃以聲名句文為體。
佛經所體準之可知,聲名句文能持法義,(所詮)如經持緯,故名為經。
若於滅後色塵名句文身,(身者榮義)為體。妙玄八云:
『若佛在世可以聲為經,今佛去世紙墨傳持,應用色為經。』
經能持法
合喻中,此總合經能持緯。
經謂能詮文字,法謂所詮法義。(要門弘願)
文能持法如經持緯,故總合云經能持法。
理事相應。定散隨機義不零落。
楷科之云,合成疋丈。
今謂,此文正釋經能持法之義,(言義不零落者,經能持法之義。)
兼合上成疋丈之喻,(義不零落則成一部是成文義。)
(藏有三種故稱三藏:一修多羅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
修多羅藏漢譯為契經藏,是指佛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所有有關釋尊所說的教義,都屬於經藏。
毗奈耶藏漢譯為調伏藏,佛因時因地所制的律儀,能治眾生之惡,
調伏眾生之心性,相關於佛陀所制定的教團生活規則,都屬於律藏。
阿毗達磨藏漢譯為論藏,對於佛所講之經典加以論議,詳細論義,
並決擇諸法的性相,進一步演論佛所說之經教,稱為論藏。
《往生論》天親菩薩一開始就稱: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
所以是經藏所攝,而所以攝者,是專說念佛願生淨土之真實功德。
淨土的因果由智願所成就,是由阿彌陀佛的願成就而入於尊號為化物。
眾生茍能聞信佛名,即得往生,此乃阿彌陀佛慧以眾生的真實之功德利益。
古德云:理智不二名彌陀身。又壽豎亙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常恒利益眾生。
其光橫照十方塵剎,周徧無遺,能照破疑惑,決了真因,是光明之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