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言障重者,便當彼有遮。(罪業遮障)
下言凡惑言難明者,標其愚昧。(舟讚所謂鈍根無智難開悟是)當彼根鈍。
此示根鈍有遮之廢器為今經請說興起之由焉。
言取悟之者難明。者之字指前依心起行之宗教。
(楷定記云。取悟者,指前依心起行之宗。非必人也。)
取索也,資也,明辨也,發也,(楷定記云,明謂發明。)
意謂,鈍根障重下機,索取悟依心起行之道者,其辨難明如盲域見色,
故云取悟之者難明。
雖可等者,此遮情謂,可(許可之義)縱與之辭,雖(未盡理辭)還奪之言。
疑謂,如來大悲善巧隨宜教門數過恒沙。(且如大莊嚴經論第七說,佛言,
我為在家說法,亦為愚人說,亦為女人說,亦為婬女說,亦為極惡說,亦為貧窮說,
為極貪欲說,為極醉狂說,隨宜說法,攝彼彼機。)
其中何必無攝下機之術,此謂似是故與云可,實不盡理故,奪云雖。
言凡惑者,指非器人,(根鈍障重)
無由遍攬者,此句難卒解,有解,遍周遍也,攬者取也,持也。
下機一教益尚不能取持,豈況周持多門教益,故云凡惑無由遍攬。
傳通記云:
『重障眾生欲遍攬諸門者,命短促一行尚難成,何及遍攬。』
此同上解,議曰:
『若論遍攬諸門教益之難,佛世賢者尚不為易,況末俗人何足言之。』
(楷亦破之其文可見)
有解,攬拯攬攝取之義也,意謂,縱令教益多門,若其依心起行之門,
無由拯攬攝取凡惑。(機下教高,不相應故。)故云凡惑,無由徧攬。
楷定記云:
『縱有多門數過恒沙,若是依心起行之門,凡惑之類,無由遍攬,拯攬攝取之義。』
此似上解,議曰:
『若爾應言,無由遍攬凡惑,而言凡惑無由,故所解違文耳。』
今試解,遍周足之義,意謂,雖葛教益多門,而皆依心起行之門,
然則凡惑人縱蒙其教益,僅得少分,難周足攬,故云凡惑無由徧攬。
此對念佛能令凡惑速周足攬功德大寶。大論七云:
『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除瞋恚,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除婬怒,
能除三毒,不能盡除前世重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以先世重罪。』
此則依心起行法門,利根能修其三昧者,尚一分益不周足益,
何況凡惑其一分益尚難可得,豈攬周益,今文比對意有此歟。
徧者辨也,(徧集韻作辨,辨卑見切,音與徧同。)
辨判也,定也,意謂,依心起行門其理幽深,無智凡惑不能判定其教深理攬其利益。
故云凡惑無由徧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