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在《教行信證》之《顯淨土真實信文類》之別序說:
『夫以:獲得信樂,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開闡真心,顯彰從大聖矜哀善巧。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沉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言。』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對往生者是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綜合起來,佛願要眾生具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這三心,就得往生。
而其成就眾生往生者,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而這樣的願生心起,成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這樣的殊勝。
因為是這樣的殊勝,又是這樣的容易,使得以往認為要修定修福等難信入。
總是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定要做點什麼,不然不能得到佛的救度。
不知佛意而迷於自力之心行,故一直無法得佛力之救度,而於往生不定。
須知眾生沒有真正的至心,真正的至誠心非眾生所能成就的。
故此親鸞聖人用「獲得信樂」,因為佛願成就的,眾生只要領納即可。
於定善,非眾生所能達到的,於散善,眾生做起來,也長夾雜不純之私心。
其實散善之行,於菩薩仍是有礙,所以佛都須以其大智慧消除菩薩的散心行。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對佛力消除菩薩之散善心說:
『佛子,諸菩薩修習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浪,乃至,
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一切散善波浪,
持心一境,住於三昧。』
菩薩修行,於正行之外,必須修持助道之法,而於散善如波浪有礙正行故應除。
佛於其時都要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一切散善波浪。
令該菩薩能於修持時,能持心一境,住於三昧,才能不誤其修行之增上。
佛力的加持、護持各行者無所不在,故於憐愍眾生故,知眾生無力故、護持故。
將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持成就的功德,成就眾生往生之信心,融於名號。
將全具信心的名號,賜與眾生,聖人於此說:
『法然上人曰:「源空信心,如來所賜,善信信心亦如來所賜,故是一也。
別具信心之人,將往之淨土,恐非源空將往之淨土。」』
法然上人遍依善導大師之教,全憑佛所賜之信心,往生佛所建立之淨土。
所以在眾多學生面前做如是言,告知所有人,如欲往生極樂淨土,得信入。
要信入佛之本願,蒙佛之攝取不捨,依佛所賜之信心,信入佛之本願方成。
本偈取名正信,乃是要行者依佛本願,信入佛之本願,方能往生佛之報土。
善導大師說,楷定古今,親鸞聖人讚大師,獨明佛之正意,能入佛之心。
淨土教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為救度一切眾生,發心建立的。
在因地菩薩位時,在世自在王佛所,發廣大弘誓,要救度一切苦眾生。
以五劫的時間思惟,以兆載永劫的時間修行,以名號、光明攝受眾生。
釋尊出世本懷,為救度苦眾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能離苦得樂。
故宣說彌陀本願之海,導引五濁惡世的苦眾生,往生極樂淨土。
眾生應信佛乃真實語者,如能因此發起一念喜愛之心,即蒙佛之攝取不捨。
即能不斷煩惱而證無生,而往生證涅槃之境界,不論此根是凡是聖。
也不論是否已造五逆十惡,或是造謗法之罪,應悔心歸入彌陀願海,則得解脫。
一切眾生,不論是凡、聖、逆、謗,入彌陀願海,就如眾水入海,都成一味。
眾生應知,我們乃是業報之身,今雖蒙佛的攝取不捨,但是我們的煩惱等仍在。
這些習氣還會時常蒙蔽著我們,讓我們感覺好像沒有想回歸極樂的心情。
但是不用怕,這些煩惱有如烏雲,籠罩著整個天空,感覺好像一片黑暗。
佛的攝受好像陽光,再厚的烏雲,在陽光的照耀下,還是可以見到光明的。
獲得阿彌陀佛所賜的信心的行者,即時橫超出三界,故是一大慶喜的大事。
我們要能信入佛的本願弘誓,佛說此人是廣大信解者,是佛所讚嘆的行者。
佛以蓮華中的最希有的芬陀利華來比喻,讚嘆是最希有難能可貴之人中龍鳳。
教導眾生信入阿彌陀佛本願的念佛法門,是釋尊出世之本懷,也是我們應信之法。
無奈在此五濁惡世,邪師惑眾,又眾生三惑所敝,憍慢難化是此世之難事。
能信彌陀本願者甚是難事,要能信入而受持不疑者更難,再也沒有比這事更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