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言憶念佛等者:
在此釋念佛者,心信佛力之意,依後結文者,成為口稱佛名之意。
然者,可窺「釋」與「結」相須,互明「念佛」有「信行」二義也。
言斬斷繫縛者:
意謂,佛以大願業力斷滅眾生之繫業,
即「憶念」法體成就定得往生真實報土之義,
承此「念」云「歸命之心」、云「乘本願」也。
然言念佛者:
心歸順於佛之攝受眾生之敕命,亦是乘托佛之本願力之意也。
「歸順此敕命」、「乘托願力」,即是「捨自力歸他力」故,
舉眾生虛誑之三業,投托於佛以清淨真實之心勤修三業所成之正覺之體也。
言此云眾生之三業乘佛體、登正覺也。
第三節,承前之「故」,言從來所明之念佛三昧者:
我等現在雖口稱、身禮、意念,皆非我等自己構造出來,
當了解我等是行「十劫之一念為我等所成就之 阿彌陀佛之行」也。
此者依善導之親緣釋,從一口業之稱名行,開身意二業之禮拜、意念,
為三業之稱禮念,而稱禮念之三業即一念佛行也。
下釋「專復專」明為「一心一行」者此意也。
承第二節所明之義,而窺第三節「故」之結文之意者,
心已信願力者,佛正覺之德全成我有故,
此後雖口稱佛名,非是眾生自造,
已在信之一念領受正覺之功德,而露現於眾生之三業故,
指示此三業稱禮念之當體即是他力行也,
故知「念佛」之言自有通於「信行」之意也。
(阿彌陀佛正覺願力,成於我之口業,出於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成於我身業,而成拜佛,而於我之意業,而成意念彌陀之功德事業。
圓滿了我的往生事業,安定了我無助徬徨的心,稱安心決定。
法然聖人對念佛行者,其平生及臨終之事云:
『於平生念佛,往生不定之思者,臨終念佛亦不定也;
以平生念佛,決定思者,臨終亦決定也。』
稱安心決定,因為不再徬徨,不再猶豫,而心安睹於佛力之救度上。
所以依信佛之一念而念佛,無疑無慮,知道我往生之事已成,佛已經為我成就。
當知,我的往生事業成就,並非因為我之稱、禮、念佛之名號功德。
是佛的攝取不捨成就,是因為我的願往生心與佛願力相應,而成就。
念佛行者心向佛,而心生欲往生時,已蒙佛力之攝取不捨,而成就往生。
若有眾生,口稱佛號,身禮拜佛,心憶念佛之功德,但仍徬徨,不知能往生否。
此等眾生,於佛願力不能生信,因疑佛智故,其往生不定,可憐之至。
聖人對念佛人於《阿彌陀經》中所稱一心不亂之事云:
『「一心」者:心一於何事乎?
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
如天台《十疑論》云:「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念相投,必成其事。」
慕人者:阿彌陀佛也,戀者:我等也。
既心發一向念阿彌陀佛,則早與佛心成一體也。
故云「一心不亂」。
不可移念於上之「少善根福徳因緣」也。』
心念於阿彌陀佛,如子憶母,佛念眾生如母憶子,母子相憶,必定能在一起。
故此一心是一向念佛者,佛之攝取不捨故,與佛心成一體故。
念佛行者,心向於佛,佛即知之,拜佛時佛即見之,憶念佛時,佛亦憶念之。
故念佛行者之心與佛心成一體,因與佛心成一體故,往生之事業早已成就。
此一心是佛之攝取成就,並非是要行者,行於餘行雜善於一心。
此餘行雜善乃障眾生往生之事,行者應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