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4自力念佛之人者,將佛去除置於西方,以我身為白白之凡夫。

  有時亦想佛之他力而稱名號,故佛與眾生疏遠。

  道心稍起之時往生亦覺近,念佛之心亦倦,道心亦冷之時,

  往生亦極不定矣。

  凡夫之心,發道心亦稀故,常為往生不定之身;

  待至臨終,無決定心故,口雖時時稱名號,實難可靠之往生也。

以後者舉不如實修行而揀去,其中,初正示((44)),

後從「似宮仕」以下((45))引例而示也。

法然聖人云:(《和語燈錄》五)

「本願之念佛者,使其獨立而不插助,插助者生於邊地,

 言插助者,亦以智慧插助,亦以持戒插助,亦以道心插助,亦以慈悲插助也。

 夫善人者,如善人念佛,惡人者,如惡人念佛,

 唯生俱之本然而念佛之人,謂於念佛不插助也。

 然,思改惡行善而念佛則可稱佛意,若不改惡行善而念佛則不稱佛意等者,

 不能發決定心故,是往生不定之人也。」

鈔文之意亦同此,示自力念佛之往生不定之相也。

(本願之念佛,不須要另外修其他的助業,因為往生是佛願力所成就故。

 眾生所能成做之事業,無一樣能比佛力所成就大,故不須插助。

 法然聖人所著《一紙小消息》云:

 『以末法眾生為往生極樂之當機,行雖少不可疑,一念十念已足。

  人雖罪不可疑,言不嫌罪根深。時雖下不可疑,法滅以後之眾生當得往生,何況近代。

  身雖惡不可疑,善導和尚言:自身是煩惱具足之凡夫。乃至,

  得難得之人身 遇難遇之本願 發難發之道心 離難離之輪回

  生難生之淨土 喜中之喜也 等等。』

 不只不須插助,更不須於改過遷善後才能念佛求往生,只當下就是。

 因如須改過後才能念佛得度,當修善後才得救度,將無一眾生得度。

 故只須知,此身難得,難遇之本願已遇,當發此難發之道心,求出離。

 為求出離故,求願往生難生之西方淨土,此可喜可賀之一大事也。

 『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學問。

  但,若為信「念佛往生」之理,可學之也。』

 學一學往生之理,是可行,但如還是不明道理,姑且仰信得生可也。)

將佛去除置於西方者:

不得親緣之益,與佛疏遠之相也。

白白者:

愚癡凡夫之意,亦可解為不染不塗如原狀之意,

今亦同此,寫出不受法之人,想自身依然是本來之凡夫,

與佛疏遠之心情,以斯心情心念願力,口稱名號,與佛相離,

心情孤寂故,言佛與眾生疏遠不親也。

念佛之心等者:

既然與佛疏遠不親故,心行皆成於自身之上以期往生,

是故道心稍起念佛之心少進之時,亦信往生可遂,

念佛之心亦懶惰道心亦退失之時,感覺往生則危難。

然,妄想為本質之凡夫,所謂「一時煩惱百千間」,

發起道心精進念佛之時甚稀故,晝夜朝暮常往生不定,而毫無往生安堵之心也。

譬如發起道心之時命終,斷不得往生報土,此是自力之心行不知願力也。

待至臨終等者:

期待住於決定往生之心也,雖然偶有決定之想,於凡夫不定之心何得堅固乎。

曇鸞大師云:

「信心不相續若存若亡故」

者,正示斯心情也。

待至臨終,竟不得決定心者,實可哀愍者也。

(宋人的一首詩,我將他稍微修改一下,比較符合乘佛願往生:

 『度水紅蜻蜓 傍人飛款款 但知隨船輕 乎而已至岸』

 度水尤如從生死此岸,往永生之彼岸,以紅青蜻蜓代表自我。

 我輕輕鬆鬆的隨著佛念佛,但就在是輕鬆自在的情況下,已到達無生的彼岸。

 佛的願力就是如此大,不須要我們作力,只消順佛意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