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如上人說:「如果我指示別人去死,會有一些人真的去死。
然而,即使我命令這些人去獲信,獲信的人卻可能連一個也沒有。」
這是蓮如上人的感嘆,眾生就是這樣的,執著放不下,總是往死路奔跑。
為什麼?每個人都想成為人上人,都想要有富足的生活,就是一直的追求。
追求來的,不管是財富地位權勢,總是有了進難得出,那肯有所捨棄。
有時候讚嘆人家大方肯付出,說「捨得」,其實這捨得還是有更深一層的含意。
所謂的有捨才有得,捨得了錢財,換回來的是功德之財,但是要在無相布施上有。
每個人都想成為人上人,所以一直追,積累財富積累權勢,到頭來站在他人頭頂上。
但是那又如何?今生位高權重了,又當如何?時間到了,業力催了,還是兩頭空。
追求不是辦法,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有甚麼是解決之道,一勞永逸的途徑。
假如認真思考後,自己沒有能力,可不可以放下自力,靠佛的願力來完成。
非洲有很多的地區,一直都很乾旱,水資源取得非常的困難,要靠動物的幫忙。
土著他們有一種方法,他們會在樹洞裡放些乾果,故意讓狒狒看到,讓它去拿。
因為洞口不大,狒狒抓了乾果就會把手卡在洞口,土著就順利地抓住了狒狒。
他們抓狒狒並不是要吃它,把它綁在樹下,拿鹽塊給它吃,讓它很口渴。
在口渴難耐下,狒狒不顧自己的秘密基地曝落,直奔水源地,土著跟著發現水源。
一段佛經上的比喻故事,用來比作棄麻擔金,用智慧來過生活的重要性。
有兩位挑貨商,它們相約到遠處挑麻回來賣,這也是他們養家餬口的生活方式。
一次他們各挑一擔麻,路上看到一堆白銀,一位就馬上把麻丟棄,改挑白銀。
他告訴同伴,麻不值錢換成挑白銀,同伴不答應,認為不忘初心,堅持挑麻。
挑了一段路後,發現有一堆黃金,挑白銀的馬上丟棄白銀改挑黃金,也勸同伴換。
同伴仍然堅持,不改初心,應是挑了那擔麻回家,各過各自的日子。
挑黃金的同伴,回家後,用了些許黃金買了田產房舍,請了大批任幫他工作。
擔麻的賣了麻,僅僅能夠餬口,還是需要再外出去挑麻回來賣,用以養家糊口。
買麻賣麻度生,這是正常人的一生寫照,人生就是這樣,終日辛勞,只能糊口。
白銀黃金就是佛的願力,依仗佛的願力,就如同擔麻,用力相同,但是只要一次。
乘佛的願力,成就了往生,住不退轉,是無上的尊榮,這才是真正的成為人上人。
依佛的願力,以佛的第十八願,如成就文所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賜)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開山聖人在至心迴向特別強調,是佛願迴向至心予眾生,讓眾生起願往生心。
淨土宗的往生是迴向往生和還相往生循環不息的,不是往生後一直停留在西方淨土。如過是這樣,跟《無量壽經》釋尊所形容的轉輪聖王的七寶牢獄有何差別,經說: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
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如轉輪王,無所乏少。
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比處否?
否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
很清楚,到了極樂世界依仗佛的願力,成就了往相迴向,到了極樂見佛聞法。
不是就此待在極樂,那極樂世界將成為七寶牢獄,要依第二十二願披弘誓鎧度眾生。
而信心決定,也就是成就了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就不用在抱著十八願不放。
《金剛經》的話:筏尚應捨,何況非筏。成就了往生,就應放下,讚嘆佛德咨嗟讚佛。
信もなくて大事の聖教を所持の人は、をさなきものに剣を持たせ候ふやうに思し召し
候ふ。そのゆゑは、剣は重宝なれども、をさなきもの持ち候へば、
手を切り怪我をするなり。持ちてよく候ふ人は重宝になるなりと[云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