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
經云: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云云。
(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者,何是此不可思議功德,稱讚阿彌陀佛也。
釋尊之不可思議功德者何,稱讚阿彌陀佛者是。
此是奇之又奇,希有之一代大事,一代諸經,未曾見聞者。
一切諸佛,入此不可思議海,而成正覺,更從此不可思議海,而開大化。
此入出二利,未曾須臾離此不可思議海者也,故互讚之旨,豈容易乎!
說讚嘆此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是甚難希有。靈芝云:他不能為,故云希有。
此中希有有二:謂成佛,說法。即是自行,化他也。)
今取此文,諸佛能讚,釋迦所讚。
然經不說釋迦諸佛所具功德,唯以讚勸念佛,為各其自功德,以互相稱讚焉。
故知釋迦諸佛互讚,即讚彌陀念佛功德。
言五濁者,是總標也。
言惡時者,是其劫濁,時無別體,唯就諸法生住異滅假立時名。
是惡眾生惡見等事,生起世間,故名惡時。
惡世界者,是所居國,經說娑婆國土者是。
惡眾生者,是眾生濁,從過見惱惡因生故,現起惡見惡煩惱等,故名惡眾生。
言惡見者,是其見濁,推解邪理,故名惡見,即身邊等五利使是。
惡煩惱者,即煩惱濁,緣五欲境起貪瞋等,名惡煩惱,即貪瞋等五鈍使是。
今舉四濁以攝命濁,見濁過重,必墮惡趣,雖重而易斷,故喻之破石。
惱濁週稍輕,不必墮惡趣,雖輕而難斷,故喻之藕絲。
外道雖斷難斷思惑,具見濁故,終墮惡趣。(除非想地九品思惑,破下八地七十二品。)
初果雖具思惑,斷見故離三途,當知佛教正見為本,倡導僧侶可不顧乎。
言惡邪者,指惡煩惱。
言無信者,正指惡見。
言盛時者,指惡時也。
(云娑婆者,悲華經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三毒及諸煩惱故。
又云忍土,此是約所化眾生。
玄贊七云:眾生行十惡業道,憎上辛楚,菩薩於中堪耐苦惱,而行利益,
此是約能化之菩薩。
五濁者,阿彌陀經列為,劫、見、煩惱、眾生及命濁。
唐譯,玄奘三藏所譯,劫、眾生、見、煩惱及命濁。
法事讚云,劫、眾生、煩惱、見及命濁。)
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經雖讚言善男善女,而是五濁惡是凡夫,從念佛德稱善男女。
如智旭師小經疏言,但得聞佛名者,即是多劫善根成熟,即五逆十惡,亦名善男女。
言罪福多少者,或有福多罪少,或有福少罪多,或有俱多,或有俱少,
或有唯罪多都無福善者,未有一人多福無罪,何以故,以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故也。
言時節久近者,一日七日等也。
言不問者,心中有所疑難曰問,不問反之。
吉水師言:不乘他力本願有二。
一造罪時起疑退心。(此問罪多少者。)
二道心發時自謂此道心念佛得往生,無道心念佛不可往生,乃道心為先,佛力為次。
(此問福多少者。)
能乘他力本願有二。
一造罪時,心信此罪應墮惡道,然由佛願定得往生。(此不問罪多少者。)
二道心發時,心信不可以此道心得生,唯由佛願定得往生。(此不問福多少者也。)
又云:偶有清心之時,當念此亦由佛願力而澄。
此亦不問福多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