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至心、信樂、願生。《觀經四帖疏》散善義文說:
『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乃至,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
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乃至,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
此必不可也。何以故?乃至,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乃至,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
一心唯信佛語。乃至,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三者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生想。
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這是講三心,試問我們達成幾分,必須是一百分才成。
這往生是大事,不可以馬虎以待,要真真實實的做到,沒有條件商量。
《教行信證》對三心是這樣說:
『私闚三心字訓,三即合一,其意何者?
言「至心」者,「至」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心者即是種也,實也。
言「信樂」者,「信」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滿也,極也,成也,
用也,重也,審也,驗也,宣也,忠也。
「樂」者即是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
言「欲生」者,「欲」者即是願也,樂也,覺也,知也。
「生」者即是成也,作也,為也,興也。
明知,「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極成用重之心,欲願愛悅之心,
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為興之心,大悲回向之心,
故疑蓋無雜也。』
三心就是真實的心,真實無虛假參雜的心,是正直而無邪偽曲假的心。
但三心亦是一心,即是一心,所說的信樂即是一心,一心即是真實的信心。
所以往生論主天親菩薩建言「一心」。
《往生論》一開頭說:『世尊我一心』。
這是天親菩薩深知自己,深明佛願所表達出來的,勸願眾生的詞句。
在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的心中,我們都是他的一子,就是獨生子。
是佛心目中唯一的寶,是佛的衣缽傳人,回極樂世界就是續佛種,成佛。
深知眾生無力,連這三心都無法成就,因為這三心非我們能力所及。
所以為我們成就此三心,故十八願成就文就說信心歡喜,這一心。
只要心佛要救度的心就可以,以後的事佛就是攝取不捨。
信就是信佛的救度,無疑無慮,這就成就了。
所以明信佛智的行者,當信知佛要度我,即是深信無疑,即蒙佛的攝取不捨。
在當下即已往生,當下即不退轉於菩提、佛道,這是行者應深知、深信的。
一個無所事事的凡夫人,如同一位乞丐小兒,國王招他為太子,是一步登天。
不用懷疑,國王的指定就是聖旨,雖原是乞丐,當下是太子無誤。
有三種不可輕視的,龍子雖小,但是仍然變化無窮,能興雲布雨。
太子雖小,但是貴為大臣者,仍然要恭敬,因為他將昭隆帝位,成為帝王。
佛子雖然卑微,但是依佛之本願,將是成佛作祖,弘法度生。
明信佛智的佛子,成佛在望,深知一回極樂見佛聞法即是成佛。
但明知自己無一是處,只因信佛本願,就此成就佛道,故知完全是佛恩。
知恩必須圖報,但是佛恩極大,一個凡夫人是無力的,故只能以一句佛號答。
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只表示深知佛恩,傳報佛恩的表白。
並非每位眾生都能深信佛智而不疑,所以佛要建立國土收容教化他們。
本願文就是法藏菩薩成就佛土的第一個構想,無三惡道,生此眾生不再墮落。
法藏菩薩依世間自在王佛的教導,讓他看二百一十億佛土,參考其中善惡。
以五劫的時間思惟,構思如何救度眾生,以何種的國土讓來往生的眾生住。
所以發願讓往生者不再入三惡道,成就國土無三惡道之願。
地獄,地下的牢獄,稱為地獄,造諸惡的眾生,墮入其中受苦。
饑渴名為餓,多畏名為鬼,餓鬼分三類九種,有多種的差別,亦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