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不只魏譯康僧鎧本有記載著阿彌陀佛的大願,
其他各譯本也都有相同或類似的記載,本文將綜合各譯本及各佛經中,
有關阿彌陀佛的大願,融通整理,所涉獵的除了淨土的無量壽經各譯本: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讖間譯,稱漢譯本。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無支謙譯,稱吳譯本。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稱魏譯本,本文之願文依據此譯本。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稱為唐譯本。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法賢譯,稱宋譯本。
更加入了悲華經及大悲芬陀利經等,共同研讀佛之悲願。
討論時先討論諸師所立的願名,再將相關的願文作一比較,後討論。
第一願,無三惡趣願,願文說: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先討論得名:
憬興師稱本願名無苦苦願,義寂師稱令國無惡趣願。
法位、玄一師同名無三惡趣願。(慧心、靜照、真源同之。)
法然聖人用此願名,本文益依之。
智光、御廟師同立名國土嚴淨無諸惡趣願。
二各譯本的相關願文:
漢譯本第一願,願文為:
『一我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地獄禽獸餓鬼蜎飛蠕動之類,得是願乃作佛,
不得從是願,終不作佛。』(吳譯第一願同之)
唐譯大寶積經如來會願文為:
『若我證得無上菩提,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趣者,我終不取無上菩提。』
宋譯本第一願,願文為:
『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有一切眾生,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
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悲華經第一願說:
『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大乘大悲芬陀利經同之)
法藏菩薩所發的攝眾生的願共有十一願,
首先的二願是成就願自己的國土無諸苦難及惡道等苦,
再來的其後九願,是發願成就,來生自己國土的眾生能得諸樂。
本願文是攝自己國土,眾生無苦願,名為無三惡趣願。
以上是有關阿彌陀佛發願的相關各經,其經文中對無三惡道願的願文。
悲華經及大悲芬陀利經雖不是屬淨土三經,但是也有記載阿彌陀佛的因地行,
所以經文中也有記載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的願文,也可供參考。
阿彌陀佛立誓,這裡的我為法藏菩薩,為法藏菩薩自稱,是為流布語。
法藏菩薩以自己的成佛與否為誓願,也就是以自己的成佛做為賭注。
願文是說,假若我作佛,我的國土裡,不能有地獄、餓鬼及畜生道這三道,
假如無法達成這個成就,有三惡道在我的國土裡,我誓願不成佛。
法藏菩薩誓願他所成就的國土,無三惡道,無地獄、餓鬼、畜生等。
佛願是無三惡道,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有三惡道,那麼佛誓願不成佛。
法藏菩薩深深愍念沉淪於五道的苦眾生,故以五劫的長時間思惟,如何救度眾生。
眾生無量,眾生的沉淪原因多如塵沙,所以菩薩要有如塵沙的智慧功德能力。
以如塵沙的智慧功德能力,斷如塵沙之多的眾生惑因,故菩薩要斷塵沙惑。
佛度的眾生無量,眾生的資質也各有不同,要完全納入也要有各種的方法等。
智慧深的能明信佛智,這是最高的智慧,不是要能飛天動地,是明信佛智。
在佛的心中,憐憫眾生的心無時不在,知道眾生無力出三界。
佛知道我們在這三途六道中輪迴的眾生,無力修行,無離力修純淨業。
我們縱使用心用力,費盡全部的身家性命要修布施,可能也會帶點雜善。
這是我們的無耐,也不用太苛責自己,能作多少算多少,佛知道的。
所以佛要為我們安排這一切,我們發心想往生,會有至心嗎?
有家業的人,想自己的家庭,妻子兒女,再來父母,有能力的兄弟姊妹等。
這些都是正常的,《大學》也是這樣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然佛法也是一樣,先由自己開始,再推己及人,有能力的話。
但是我們能作的修身等,只是一般的做人的行為上,無法達成更深一層。
佛深知眾生的能力,無法完全成就,圓滿完全往生的三個條件。
往生極樂要具備三心,三心具備絕對可以往生,這是佛願力所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