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力的法就是如此,就是自然的,法爾的,不做作的,沒有壓力。

佛願已成就,我一凡夫,無法出三界,但憑佛願,即得往生,就是這樣。

黃檗《傳心法要》云: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

著相就是自力行,著相的善還是不能究竟,還是在輪迴之數裡,逃不出去。

就是要無住,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力的念佛就不這樣了,要念到一心不亂。

有目的,就是有所住,有所住的生心,就不是金剛經所要求的,不是無相。

那是取相,取相就是枉受勞苦,況且眾生無法為善,那就是取輪迴,受輪迴之苦。

他力行就完全不一樣了,全仗佛願,也認清自己,自己是唯是造惡,曾無一善。

既然是曾無一善,就是想為善,也是雜善,雜毒之善,說好聽為善,但是實際是害人。

那就不用掙扎,不用刻意為善,只要不處心積慮要害人,不要為惡就可以了。

禪宗說念佛行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無生就是金剛經的無住生心。

黃檗禪師又說:

『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

念佛行者,巧入無生,與成佛之道合,黃檗禪師說若不直下無心,不成道。

無心是佛的境界,眾生要合入,如果是自力,那功夫要大了,那是難行。

如說念佛行,積功累德,要念到一心不亂,因為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

「死在句下」,安樂集有一譬喻,講念佛說:

『譬如有人於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視渡一河,未及到河。

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為脫衣渡,為著衣浮。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

復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餘心想間雜。行者亦爾。

念阿彌陀佛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餘心想間雜。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

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願。

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這樣的一心,眾生容易做到,就是一心一意的想出離,這裡苦,要佛度。

其實往生的路,阿彌陀佛已經幫我們完成,願往生,起願往生心即得。

眾生要如上面講,一心一意求出離,這是極少數,不可能有,煩惱所牽故。

他力的弘願法門殊勝的地方就在此,先起欣慕心,極樂國土優,我想往生。

起這一念,當信知,是「即得往生」,那當下就已經往生,這一點要信得及。

信得及,就是往生成就,已經蒙佛的攝取不捨,佛所賜的信心已成,故即不退轉。

這一點是一定要信的,如果信不及,抱歉,還是轉頭空,念阿念,沒用。

就算你能力強,你念到一心不亂,沒有佛力,沒有佛的願力救度,無法往生。

但是因為信不及,就算臨命終時,能起正念念佛,祈求佛的接引,亦得往生。

但是因為信不及,就是疑佛智,往生後,花不開,不能見佛聞法,不知菩薩法式。

但是能一心不亂的是少數,現代的人可能都沒有能力,所以可以不要想。

臨命終時,如果不能逢善知識,開導念佛求往生,能生正念者,也是極微少。

當知,臨命終時,有如活牛剝皮,極為痛苦,因為所愛的,所不捨地都將要捨。

這種痛苦,是極難捨,又臨命終時,一切業力都現,討債的拉你跟他走好要債。

還債的也要拉著你,他要趕快把債作一了結,所以一團混亂,無法教你起正念。

自力行人,這時候就是最大的考驗,妻兒哭喊,不要走,愛別離,痛阿!

一切的業緣又都現前,有善有惡,但是都是擾亂行人的,所以還是難行。

他力行者就不如是,雖然業力還是現前,家屬還是會不捨,你也會捨不得。

但是佛的願力就在此時發揮,信佛願,就在此時顯現,就在佛的懷裡。

他力行者,於信入佛願之同時,即得往生,所以此娑婆界只是暫住,業緣一了,

沒有其他的路可去,六道都閉塞,因為是在阿彌陀佛的心中,回極樂是唯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