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
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
此歎其具二利功德。
其功用者,總指初地乃至七地二利功力。
已經二大阿僧祇者,(梵阿僧祇劫,此云無數時。)此明修行之時分久。
(折衝下云經二大劫非華嚴說以餘處說,助顯之耳。)
雙修等二句,歎自利功德。
言福智者,就六度行,前五名福,第六稱智。
福是助業,智是正道,助正合行故云雙修。
人法兩空者,揀凡夫二乘,凡緣假合蘊。
妄執有實我,觀緣生空,破實我執,是名人空,此揀凡夫。
蘊處界等一切諸法,具軌持義,故總名法。
二乘知我空,未了法亦空,此法空之義,創學難的解。
今取近事,以諭其義,且如一水,本是真如。
然鬼見之似火而現,假持火體,軌生火解。
此火大法,但是妄情所變影像,固非實火,執其非實以謂實火。
人執水實,天執琉璃,修空定者,見執實空。
如是一切所緣境界,悉是影像,非其實法,執謂實法,是名法執。
(二乘行者,體認沒有我,涅槃的境界,常樂我淨,二乘所證的是,
無常,無非樂,無我,不淨,因此而證涅槃,可是證的是有餘涅槃。)
深觀諸法緣生無性,(無自性)其體即真如,破實法之執,名為法空。
此揀二乘,下從地獄上至等覺,麤細雖異,皆有法執。
此執都盡,直見法體,其唯佛地。
指要鈔云:『諸法本融,執之為實,(實是各各差別之法)始從無間,
終至金剛,皆有此念,若不謂實,鐵牀非苦,此念若盡,即名妙覺。』
因於此點示權實教分齊,若依權教,如鬼見火,人見水大。天見琉璃。
空定者見空,但是妄想所見影像,真如理體,空無此相,故名但空無相真如。
若依實教,現前一水,即是真如本具六大,是故聖人稱理照之。
欲火即火,乃至欲識則妙識大,是名真空妙有實相。
不同但空無相真如,若爾者妄想所見(火等)亦是。
謂皆是矣,何以故,以各各所見即是法性本具相故。
然由隔情名執所見以謂實,故為境所障,不見六大無礙本具相,
四明所謂諸法本融執之為實,若不謂實鐵牀非苦,可深思。
(四明,天台宗第十七代祖師知禮,是中興天台的一位祖師。
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時稱為「四明尊者」。)
在性三千宛然,在修三千宛然,非有修性兩個三千,只是一個三千實相。
乃至點物不可增減,隔情執則三千皆是生死,中智照來三千皆涅槃。
言竝是者,指二空智,是稱法界智,非凡夫二乘心口所能澈說,故云不可思議。
神通等二句,歎利他功用,六通如意無礙,故云神通自在。
普現色身是名轉變,無恒定矩故云無方,(方常矩也)
身等二句結歎自利,悲下二句結歎利他。
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
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答上二竟。
此對今經簡非所為。
優何事者,對前無苦,(曾無分段之苦)簡非今經厭苦之機。
乃藉已下,對前有德。(自利勝德)簡非今經欣淨之機。
其者指上所歎聖者。
問:彼(淨影)不言為聖者請,今言為其,豈非誣耶。
答:準彼釋,以言為其,何者韋提請佛說云,若佛滅後諸眾生等,
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彌陀極樂。
淨影解云,此為他請,濁謂五濁,惡謂殺盜淫妄飲酒,不善是其十不善業,
五苦大經五痛五燒。
自既許今經濁惡機請,其所為惡機,即九品人是。
然判上二品,云初地至七地,則當謂為聖請,故推義云其,下所難破。
文義準之,意謂初地乃至七地,無分段苦,且具勝德,
何藉韋提為其大聖請佛宣說濟凡要法,求出苦域生樂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