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大寺地方(地方名)的唯蓮坊,他在雲居寺的阿彌陀佛佛像前說,

他想知道什麼是「攝取不捨」。

結果,他做了一個夢,在夢裡,阿彌陀佛緊緊抓住他的衣袖,他想掙脫,但沒能逃開。

唯蓮坊於是了解到,阿彌陀佛的攝取,就是跟在跳跑的眾生身後,緊緊地把他們抓住。

蓮如上人用這件事情來說明「攝取不捨」的意思。

*德大寺:京都桂川(河名)西側的一地名(非寺名)

*雲居寺:京都東山的一座天台宗寺院。

《安心決定鈔》為了讓有心於淨土往生者,免於執相一定正念才可,指出有四種往生:

言四種往生者,一者,正念往生。《阿彌陀經》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者是也。

宗祖聖人在《末燈鈔》對正念解說:言正念者,本弘誓願之信樂決定之謂也。

二者,狂亂往生。《觀經》下品云:十惡、破戒、五逆、臨終之初狂亂,手握虛空,

身流白汗,雖見地獄猛火現,遇善知識,若一聲,若一念,若十聲,遂得往生。

善導和尚在〈玄義分〉說:下三品人士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

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

雖是一生為惡,應知,此乃是惡業緣所牽,應該生慚愧心,要認知自己的無力。

隨然一生為善,念念於善,但是惡業現前,仍會因此造殺業,為惡破戒等。

放下自力,認清自己的無力,認知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是所依靠,乘佛願力往生。

三者,無記往生。所說無記,就是亦非是善,亦非是惡,世上所見,或在病中,

或於臨終,於此之時,失去善惡苦樂親疏之情,猶如朽木知狀態。

一般情況,老人身體衰頹,精神無力,入昏沉無記心之狀態,亦能往生故稱無記往生。

四者,意念往生。意念者,意想稱念,因有障緣而不能稱念,然雖不能稱,

但於意中作想,此行者亦能得往生,口雖不能稱,在心中意念之意也。

四種往生,臨終情況都不一樣,但是都得成就往生,不是行者優秀,而是佛力使之。

有心於出離者,唯一之路,就是淨土一法,乘佛的願力,只此一途,別無他法。

不管是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或是意念往生,其現象都非是往生者自己能力,

都是因為業力所催,不應當執著於當時,正念就是瑞相,狂亂就是惡相,很危險!

說正念往生就是瑞相,應當要推廣,用此來推廣念佛,讓大家都來學習,這是好死阿!

不應該也不可以如此的執著,不然的話,會把本來是完全他力的救度法門,成為自力。

德大寺地方的唯蓮坊同行,就很精細的,有智慧的,完美的解釋,佛願的他力救度法。

如何是「攝取不捨」,就是「阿彌陀佛緊緊抓住他的衣袖,他想掙脫,但沒能逃開。」

我們用一種很是俗的說法,媽媽帶著小孩到海邊玩,小孩子在海邊自己玩,媽媽旁邊看。

小孩子不用也不會特別注意媽媽有沒有在看他,因為玩得太高興了,忘了還有媽媽在。

但是媽媽就不一樣了,雖然讓孩子自由些,但是媽媽的眼睛永遠不會離開孩子的。

更重要的是,媽媽早就訂好了時間,孩子應可以玩多久,時間到就會叫孩子或帶孩子走。

佛法也是一樣,阿彌陀佛認定了你是他的兒子,你就是他的兒子,不管你知不知道。

領納了佛所賜的信心行者,本質上就是阿彌陀佛所認定的「一子」,佛不會放棄的。

所以行者的一生,或許順遂,或許坎坷,這都是業力所牽,但是時間一到,

佛即牽引,也就是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行者,帶領行者回歸極樂淨土,成就佛道。

佛願不虛,攝取不捨的佛願,當行者領納佛所賜的佛願,應如是信知,如是信如是往生。

徳大寺の唯蓮坊、摂取不捨のことわりをしりたきと、

雲居寺の阿弥陀に祈誓ありければ、夢想に、阿弥陀のいまの人の袖をとらへたまふに、

にげけれどもしかととらへてはなしたまはず。

摂取といふは、にぐるものをとらへておきたまふやうなることと、

ここにて思ひつきたり。これを引き言に仰せられ候 ふ。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