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土卷對淨土門的判別說:

『於安養淨剎入聖證果,名「淨土門」,云「易行道」。

就此門中,有橫出、橫超、假真、漸頓、助正、雜行、雜修、專修也。』

橫出就是假門、漸教,這裡的假門、漸教是對照弘願。

就正助雜行之釋,化土卷說:

『正者,五種正行也,助者,除名號以外四種是也。

雜行者,除正助已外悉名雜行。此乃橫出、漸教、定散、三福、三輩、九品、

自力假門也。』

這裡很清楚的把《觀經》的十六觀門,通通判為雜行,並立念佛為正行,餘為助行。

為何說念佛為正行,其他四專行稱為助行,化土卷對正助釋曰:

『就「專修」有二種:一者唯稱佛名,二者有五專。就此行業,有專心有雜心。

五專者,一專禮,二專讀,三專觀,四專稱,五專讚嘆,是名「五專修」。

專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即是「定專修」,復「散專修」也。

「專心」者,專五正行而無二心故曰專心,即是定專心。復有散專心也。

「雜修」者,助正兼行故曰雜修,「雜心」者,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

要能橫超者,必須要全捨自力,憶念本願離自力之心,此行者的專修是,

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離自力之心,此乃名「橫超他力」。

此等即是,「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乃真宗也。

化土卷依據經家之釋,判其餘皆為餘雜業行,說:

『據經家披師釋,雜行之中,雜行雜心、雜行專心、專行雜心;亦正行之中,

專修專心、專修雜心、雜修雜心。此皆邊地、胎宮、懈慢界業因故,雖生極樂,

不見三寶,佛心光明不照攝餘雜業行者也。

假令之誓願,良有由哉!假門之教,忻慕之釋,是彌明也。』

雜行就是諸善兼行,雜心是定散心雜故,專行是專行一善,專心是專回向者是。

雜行雜心,是《觀經》所說的十六觀行,稱為雜者應捨故。

此正行中,專修專心亦是疑,而入胎宮,何以故,專修其言雖是一,然其意異,

又專心者,專回向者是,淨土真宗又名不回向宗,當信樂心生,即蒙攝取不捨,

即得往生,眾生之回向之行乃是阿彌陀佛所回施之往相迴向,為佛所惠施,

不應於念佛時,念佛中,念佛終,還需再行回向,此疑佛智故,故判邊地。

這不疑惑是珍貴的,往生報土的要件,《御一代記聞書》有這樣一段,說:

『蓮如上人說:不管你的聖教讀得多好,如果他力信心未能確定,那也是徒然。

如果信阿彌陀佛,相信往生決定,一直到命終之時都不疑惑,那必然往生。』

有時候經典多讀一些是好事,但是常常有人就以之為學問,認為自己學問豐富。

就算把所讀的經都能夠用於修行上,起了作用,生起了覺受,這很了不起。

但是於此淨土之教,阿彌陀佛的救度,信心為能入,沒了信心,

再好的學問與覺受,還是無法能達成往生,還是徒然,還是信不及。

淨土法門,就是信,信阿彌陀佛的救度,一直到命終都不疑,決定往生。

對於自己有無罪業,先不用去問,先問信心如何,《御一代記聞書》說:

『說一念發起時,罪業便全消,這是就一念信心的信力而言,此信力令往生決定,

罪業無法障礙此往生。又說,人在娑婆,只要活著,罪業就在,像順誓你,

你已經證悟到無罪業了嗎?教典說,一念發起,罪業便消。

你要不斷地問自己,自己信心決定了嗎,而不是問自己是不是還有罪業。

阿彌陀佛救你,是要令你業消而救你,還是非令你業消而救你,

這是阿彌陀佛的事喔,非人所能計度。要記得,信心才是肝要。』

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在中國的佛教界吵了很長的時間,表示大家對業很在乎。

「人在娑婆,只要活著,罪業就在。」是無法避免的,能把業消了嗎?

「是要令你業消而救你,還是非令你業消而救你。」不用你操心,是阿彌陀佛的事。

你的任務就是「信心」,領納阿彌陀佛所賜的信心,「信心才是肝要。」

業都全消了,無明全都破了,你也就成佛了,那阿彌陀佛也就不用救你了。

一天到晚追著業,想要消業,自問自己如何消,又消了多少?

先把消業、帶業放一旁,自問自己,我是否對往生,對阿彌陀佛的救度無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