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蓮如上人說:「當你遇到信心決定的人,也想變得跟他一樣,那你的想法就能夠成真。」

「想和獲信者一樣的這種想法,如果放棄了,那就很可悲。

在佛道上,很重要的是要捨自身,如此可獲得信心。」蓮如上人如是說。

*捨自身:指一心一向信憑彌陀

佛法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等四,在《大智度論》解釋此四說:

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四無量心,是菩薩修行道路之一,而這四無量心,是觀不是行,也就是觀想發起這種心。

發起了前三種心,也就是慈、悲、喜等三種心,就是說,不可以沉浸在其中,要出離。

為什麼要捨此三種心,在《大智度論》初品四無量心中說:

行者如是觀,常不捨眾生,但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

亦以是慈心欲令眾生樂,而不能令得樂;悲心欲令眾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苦;

行喜心時,亦不能令眾生得大喜。此但憶想,為有實事,欲令眾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

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眾生得是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

想想只是想想,於事無補,但是還是要有概念,也不可以停留在裡面,所以要捨。

我們知道,聖道的修行,要經由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成就了無漏,就成就出離。

要達成此智慧,要由定力,定能生慧,要成就定,必須先戒,看管住自己的識,

不能這個要那個要,就算是修法,也不能夠貪,要在自己的能力下,戒後生定,定生慧。

在定慧之間,要等持,不可以定太多,定多就增長無明,慧多也不行,慧多就增長邪見。

這定慧等持後,不是就完了,就要捨,捨了已成就的修持,再修定慧,等持後再捨。

蓮如上人在這段裡提到「捨自身」,應當是指捨棄自身的自力心行,如此就可以獲信。

蓮如上人的原文說:

あさましきことなり仏法には身をすててのぞみもとむる心より。」

在佛法、佛道上,捨棄,自己身的行和內心的祈望、希望,是很重要的。

あさましきことなり,捨棄,身をすてて,自身的,ぞみもとむる心より,心的期望。

也就是說,在佛法上,捨棄自力的心行,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此才能獲信。

為什麼說,自力和他力,有如兩條船,雖然都是通往相同的方向,但是不能腳踏兩條船。

要嘛就自力,全部是自力,要嘛他力,全部是他力,所謂的捨要捨到極,這才可以。

其實在佛法上講,捨,捨到極,和取,取到極,到頭來是一樣的,所說是「平等」的。

假如無法在這上面,也就是捨自力取他力上,做一個決定的抉擇,蓮如上人說「可悲」。

遇到了一位獲信者,一個對自己後生一大事有擔當者,因為自己無法成就,

應當要有所決定,所謂的「見賢思齊」,應當要跟著學,想辦法跟他一樣成就獲信。

只要有了這種的思惟,你的這種想法一定能成真,也就是你一定可以獲信,即得往生。

但是如果無法堅持,放棄了這種的想法,那是一件可悲的事,因為沉淪於五道未停。

今生是個人,享受了人道的一切,但是業常在,在今生報盡後,來生何處不是你做主。

不早早的認清這一點,盡早的完成此後生一大事,過了今朝,業不會就此了結。

佛門晚課唱:是日已過,命亦髓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蓮如上人苦口婆心,勸所有的人,要放下,對修行人更要放下自力,自力不可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