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如上人說:「俗話說,細嚼而後吞*。雖然有妻有子,吃魚吃肉,一身罪業,
但也不可以因為這樣就行為放肆。」
*人吃東西要細嚼食物,而不是整個吞下去。
不管是否得蒙信心,成就了往生,我們都是業報身,有佛的攝取不捨者,
和一般的人一樣,今生都是在業緣之中過著,好壞都還是要過,要知道慚愧。
《歎異鈔》的第十三段,一開始就說:
或曰:「仗持彌陀本願,為惡不懼,是謂『本願誇』不得往生。」
此乃懷疑本願,不知善惡宿業之談。起善心乃宿業所催,為惡乃惡業所催。
故聖人曰:「須知造惡小如兔毛端上微塵,無非宿業所使。」
所謂「一飲一酌莫非前定」,要保持著這種信念,尤其是信心行者更要如是。
造了惡業,要清楚的認知,我累世的壞,造成今世的為惡,應當要停止,
不能再為惡,如何得能如此,唯有全依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唯一的出路。
今生得能為善,也不用太過於自滿,那是因為前世的業緣,如果沒有此善緣,
今生還是會面對惡業、造惡業,一切都是因緣合和,非是自性所成就,
唯依佛願方能,不然今世為善,來是得福、大福報,惡因緣一現造大惡又如何?
要用那種謙卑的心態對待自己,要知道自己的無力、無奈,無力出離,
無奈為眾生,還是一個沉淪於五道的眾生,一切都是業力在主導著一生。
用這一種心態,知道自己的無力,才能夠要知道佛願力的重要,知所依靠。
《歎異鈔》的這一段話,在之後接著又說:
師說是言,意為以心所善為善,以心所惡為惡,乃不知本願救度真意也。
前有墮落邪見者,以為「佛願在乎救度惡人」故意造惡,云乃往生之業。
師聞狀致書戒曰:「莫因有藥服毒。」余意並非「惡障往生」。
當時就有人認為,既然佛說要度惡眾生,所謂的「惡人正機」,那就為惡吧!
成為了惡人,正是佛願要救度的,起了這種的邪念,認為是對的,如此宣傳。
親鸞聖人一知道,馬上寫信給他,教戒他這種行為是絕對的錯誤,不可以有。「莫因有藥服毒」,知道有解毒的藥,就可以是無忌憚的吃毒藥,
這是錯誤的行為,不可以有的行為,這種的思想及風氣不可以有,想都不能想。
佛因為悲愍眾生,沉淪於五道,為惡緣所支配,雖然有些許的善因原為善,
但是還是因緣所支配,一點都不由人,因此發願救度我們這些無力的「惡機」。
這種惡是無奈的惡,不是要刻意去造惡的「惡障」的惡,那不是佛願要救的。
一種是無奈的業,你刻意不想要造,你刻意避免都不可能,這種是佛所悲愍的。
那種邪見,自己想說佛願要救度一切苦機,或說「惡人正機」,所以就去造惡。
這是扭曲了佛的本願,並且是惡意曲解佛意,更嚴重的講是謗佛,
佛是不會就度的,所以親鸞聖人為悲愍他,趕快寫信告誡他,不可以曲解佛願。
我們蒙佛所救度,或是因為信心未成就,但是心向佛的救度者,要以佛為榜樣。
應當知道,一飲一食皆是佛所成就,不應當生輕慢心,不可以因生活好而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