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今所引文,於一科文何除初後?
除其初者,且依淨影三雙六重解釋之中,最初如來現相文是;
除其終者,如來歎許三文段中,二對所問內又分二中,
初述成請問內先述阿難所問,今之所引至於此文,
次述所見以下之文重重子段,乃至第六阿難樂聞句等除之,有何意耶?
答:如此引文就其當用引之許也,一科始終何強悉引。
除其初意,如來現相既在阿難請問之詞,以彼現相載請問言,
彼此之相非別故也; 除其終意,非今要故。
問:今所引用,其要如何?
答:述為出世大事之旨,成此《大經》為真實教,是其要也。
問:大事因緣文在《法華》,今經更無本懷之言,何成其義?
答:論其出世本懷之義,略有二意:一、約教權實。三乘是權,
一乘是實,故以一乘說為本懷,是法華意;二、約機利鈍。
《般舟讚》云: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已上)
《玄義》云: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已上)
《觀念法門》云:釋迦出現,為度五濁凡夫,則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
報果三途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彌陀佛國。(已上)
大悲本懷唯在濟度障重根鈍常沒眾生,而利根少,鈍根者多,
故知諸教出離是少,淨土得脫其機是多。依此道理,所施利益超過諸教,
淨土教門豈非本懷!故《大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已上)
蓋此意也。
慈悲深重,救度惡機,故說為深;利益廣大,普被群機,故說為廣。
《無量壽如來會》言: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見如來,
光瑞希有,故發斯念,非因天等。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今快問,善能觀察,微妙辯才,
能問如來,如是之義,汝為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安住大悲,
利益群生。如優曇華希有,大士出現世間,故問斯義。
又為哀愍利樂諸有情故,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次《如來會》,說相大同,以此諸相校《大經》說,
阿難白佛下至非因天等,阿難實答;佛告阿難下,如來歎許。
於中,自初至是之義,先歎慧問;自汝為下至問斯義,舉佛出難值;
自又為下,歎所問益多。
《平等覺經》言:佛告阿難:如世間有優曇鉢華,
但有實無有華,天下有佛乃華出耳。世間有佛甚難得值,
今我作佛,出於天下,若有大德,聰明善心,緣知佛意,
若不妄在佛邊侍佛也。若今所問,普聽諦聽。
次《覺經》文,其意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