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御一代記聞書 七十六

若以貢嘎上師所講的佛法次地,以見地為主,可以很清楚地分出,修行的次第。

這裡用見來做分析,因為由見能成就該見地的知識或結果,由最基礎的開始為:

第一種是執實見,就是凡夫的見,對於你所有的東西執實它,認為它是真實的。

第二種是外道見,印度的婆羅門教等,稱為外道不是壞名詞,稱佛教為內,以外稱外。

第三種是「人無我見」,這是屬於佛教的見,如四諦、十二因緣法,是屬於小乘的見。

第四是唯識見,等於大乘開始的見解,從小乘轉到大乘

第五種是「中觀見」。講「中觀見」,順道提一下,在西藏活佛上師們所謂的顯教,

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就是到前面唯識見的地方,才稱為顯教。

第六種是「具生知見」,就是根本智,也稱為「法身見」。

知一切法本明,就是無生明體。

第七種大圓滿見法爾如是,本來就是佛,不等你修才是。法爾、天然、自然,

就是如此,一切法本來清淨。大圓滿者,諸法起時,剎那圓滿。」

這是聖道門的通行修持方法,我們凡夫人想要由凡入聖,依照聖教就是要如上所說,

一步一步的進,這個進重要的是知見,要在知見上作突破,不然的話,就在該見上達頂。

如小乘,他認知經由四聖諦,苦集滅道,知道人生是集一切之苦而成,要如何出離,

就是要修道,修了道才可以滅前面所說的苦,滅了苦就可以解脫了,成就阿羅漢道。

小乘道承認修道最高的境界,成就阿羅漢道,不承認佛,阿羅漢更不知道有他方佛。

所以只有在知見上突破,在修行上才能更上一層,所謂的「捨得」要能捨才可得。

但是,捨身容易捨見難,一般人捨點錢財還可以,捨身是難事,這能捨身者是大英雄。

但是在修行上就不能如此,看羅馬帝國,尼祿殺基督徒,基督徒為了信仰而捨身不回頭。

這是他們的知見,他們對他們自己的信仰心堅固不移,所以縱然是要捨命,也在所不辭。

見的重要性就在這裡,要知道取捨和突破,也就是要有向上的心,不能太夠固執。

假如你一直在「執實見」上,那你今生享前世所有,今世造來世的業,一直流轉,

會是今生享福,但是享福中又造惡業,來世受苦,又不知道要出離,又造業再受苦。

業是會牽著你,讓你造惡,或是給你修福,這些都可能不是你一人可以做主的、業。

修行人也一樣,大修行人,還是要受前世因果所影響,使你享樂,使你受苦等。

如果享樂,受大家所支持,逢迎奉承的,把你捧的高高的,因為是前世的福報,

如果因此飄飄然的,認為這是當然的,當然是當然的,因為是福報,認為是永遠的,

那你糟糕了,因為你忘了自己,修行是為了了生死,不是為了享福,掉進去完了!

又有今生大修行,但是沒有成就了生脫死,來生生為大富貴人家,享盡福報忘了修行,

因為大福報故,有很多的機會造惡業,也會有很多地方可以造惡業,再來生下地獄。

修行人的知見就在這上面看出高下,要看到這種修行的結局,能否當生成就,很重要。

淨土法門就是當生成就的法門,而且不用如上面的各種見,那些見很高妙難以達成的。

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今生的報盡,不管你所累積的福報有多大,或是惡業有多重。

這些的業緣都不會牽累著我們,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攝受我們,斷了這些的業緣。

念佛行者,於領納佛恩,成就往生後,以念佛為業,為報佛恩而念佛,非是積功累德。

過的是平凡的生活,無求的生活,這是大圓滿見所說:無修無證,無取無捨,任運自然。

這是聖道門所說的「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完全依仗著佛願,是佛行成就行者的行。

要一再努力修行,今生不成,但望來生,堅定信心,如是修行嗎?那隔陰之迷又如何?

或是認知自己,放下自力,全仗佛的願力,當即往生,當即成就佛道,就問自己的知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