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之生」,是指往生極樂,而之所以稱為「無生之生」,
是因為往生極樂之後,便永不再受生三界。
所謂「無生者」謂了一切法皆無生也。無生故無滅,謂斷見思惑盡,無復三界受生。
此段話應是引用至《往生論註》,論註上是這麼說的:
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
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
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
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
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醉三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號振三千,無反無復,於斯招恥。
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
彼安樂國土。…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
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
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往生論註》這一段解釋無生之生,精闢而深入,明確指出,佛願功德力所成就。
於眾生,為生彼國故,先怨娑婆之生死輪迴之苦,而生欣願往生極樂淨土之願。
或有疑「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有生就有後有,就是今生來生。
雖說棄娑婆之「苦生」,而欣願樂生極樂之樂生,狀似合理,但棄生願生,生何可盡。
為釋此疑,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以明彼淨土乃阿彌陀佛清淨本願所成就。
佛本願成就眾生往生之無生之生,非是三有虛妄之生,乃法性清淨,畢竟無生。
而所以言生者,乃是依得生者之情而說,而此生苟無生,此生又何有盡時。
故說此觀佛國土莊嚴,第一諦妙境界相,有十六句及一句,十六句入一句,
有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廣說一切佛土功德成就,
一切佛土之莊嚴,讓眾生知,讓眾生欣樂,讓眾生知所願生,以達能廣度眾生之願。
而略煮為一法句,以上所說之廣,而入一法句之略,和以故示現廣略相入。
乃因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所謂法性法身即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故說言廣略相入統以法名。
此若菩薩不知此廣略相入,則無法自利利他,無法自利則利他之行不實際,故必具備。
所說一法句者,即為清淨句,即為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又如《涅槃經》對涅槃一名如是說:如來隨機演說,亦名無生,亦名無作,亦名無為,
亦名解脫,亦名彼岸,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相,亦名無二,
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諍,亦名吉祥,雖立多種之別,只是涅槃一名,是為一名。
又同經對「五果回心」的解釋說,五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及辟支佛,
其所證之果,稱之為五果。謂此五人,經劫不等,斷盡煩惱,回心向大,證取菩提,
故名五果回心。其中阿羅漢,為梵語,華言無生,謂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也。
無生者即無不生,在此所說,乃指往生極樂淨土,往生者因佛願力故,不受後有。
所謂後有者,乃指輪迴六道,今生過後,還有下一生,今生人道,下一生不知是在何道。
六道,或說五道,梵語稱補特茄囉,意思為數取趣,就是輪迴之意,今生人道,
下一生又因為業力知操縱,可能上生為天道,或是墮落於鬼道等,都是後有。
往生極樂世界,依佛願力,不再輪迴,成就不退轉,但可依行者之願,為救度眾生故,
披佛之願力為鎧甲,往生各道,示現同彼要救度者,接觸他們,幫助他們,就度他們。
這期間,可能要造眾業,若其他眾生,將要墮落,依佛願之鎧甲故,不為所造之業所縛,
所度之事成後,即回極樂不受後有,不因為造業而再度輪迴,此皆佛願故成就無生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