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如等者,《唯識論》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已上)

《起信論》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移,不可破壞,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已上)

此真如理雖離言說、名字相,今此名號即為真如,法性正體之義宛然。

《淨土論》說依報相云: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已上)

《論註》上解本《論》真實功德相文云:有二種功德:

一 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

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已上)

又同下釋往生義云: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

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已上)

又歎名號之功德云: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

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已上)

真如、法性、第一義諦、涅槃、無生,皆是一法之異名也。

功德寶海者,今歎名號功德甚深,殊勝稱寶,廣大喻海。

《論》云: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已上)

《註》云: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滿足無上大寶。(已上)

智光《疏》云:佛身所有不共功德,數過塵沙,不可測量,故喻如海。

(已上)

出於大悲願者:問:淨影云:四十八願義要唯三,文別有七。義要三者:

一攝法身願,二者攝淨土願,三攝眾生願。四十八中,

十二、十三及第十七是攝法身,第三十一、第三十二,是攝淨土,

餘四十三是攝眾生。

文別七者: 初十一願為攝眾生,次有兩願是其第二,為攝法身,

次有三願是其第三,重攝眾生,次有一願是其第四,重攝法身,

次有十三是其第五,重攝眾生,次有兩願是其第六,為攝眾生,

下有十六是其第七,重攝眾生。(已上)義寂、憬興共又同之。

然者大悲之言攝眾生義,於攝法身何云大悲?

答:解有二義。一云:雖攝法身,專是大悲。所以然者?

何於佛意求其名聞,依咨嗟願有佛證誠,依佛證誠眾生歸信,

故願佛讚並為利益,故云大悲。

一云:義寂引影已云:此亦多從願相而說,若委細論,一一具足。

(已上)大師又同義寂師意,諸願亘三無所簡歟。

攝法身者,〈玄義〉云: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

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

即是酬因之身也。(已上)

攝淨土者,《禮讚》云: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刹最為精。(已上)

攝眾生者,〈散善義〉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已上)

《法事讚》云:四十八願慇懃喚,乘佛願力往西方。(已上)

若依此義,四十八願一一皆為大悲之誓願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