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云:生身在報,(苦果依身)煩惱苦因,因果二餘,皆已盡故。(文)
《略箋》曰: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者,謂生身之餘,煩惱之餘,故曰二餘;
夫分段生身猶存者,即宿業餘,煩惱之餘則習氣也。
《大論》曰:煩惱習者,名煩惱殘氣,故曰餘也;八地已上,得法性身,即離分段,
謂之生身盡,又斷惑習故曰煩惱餘盡也。(文)
此釋詳也,初約界內,後約界外,若約界外者,生身之餘,指變易生死,煩惱之餘,
指界外無明。
二俱盡,清淨得清淨法身,曰二餘俱盡也。又可。
此宗不論界內、界外,從如來生之處一切無明終盡,而言二餘俱盡者,
且因順餘方說耳。
聞甚深法等,約方便法身,既得法性法身,而本來住神通,常行甚深法,
是曰如實修行。
唐譯云:從本已來,安住神通,勤修深法。
於甚深法而無退轉,甚深法者,諸法實相之法也。
此菩薩從本達實相,故聞之心不懼,隨順實相不疑。如實常能修行甚深法,
而無退轉曰常行。
鸞師曰:達如而行,而行不行,名如實修行是也。
六、大悲深遠
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
此明所具深遠廣大,徹窮來際,故曰深;普度十方,故云遠。
廣大不可思議,名微妙,無所不覆如天,無所載如池,是云無蓋大悲,
何以深遠微妙,如是以從彌陀大心海出,而行彌陀大悲故,學佛大悲心,
常時無退者,是斯之謂乎。
七、弘讚極妙(可云證慧無極)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
唐譯云:於難解法,悉能通達,得一乘道,無有疑惑,於佛教法,不由他悟。(文)
究竟等二句,明其證入甚深,決斷疑網等者,明證慧德用。
唐譯云:於難解法,悉能通達,無有疑惑,慧能通達難解法,故決斷疑網也。
慧由心出者,如是證慧,由佛心出。
《華嚴》云:所有慧心,不由他悟者,約此土入證之教,自心為本。
淨土之教以佛為本,故此文不可以例同於他經也。
於佛經法,該羅無外者,《應音》九(十五)上古來切,該備也,方言該咸也。
《琳音》八十(十右)同之。
《郭註方言》云皆也。《說文》云約也。嘉祥云:該之言及,羅之言攝,明解佛法,
弘廣萬法,無悉盡。(文)
謂證慧既出佛心故,解佛教廣大該攝一切佛教,無有外餘也。
望西、《略箋》依淨影。
成德殊勝中二:一、攝善勝;二、離過勝。
初攝善中三對
究竟一乘,(菩提智果)至于彼岸(涅槃果極)者,初智斷對也。
決斷疑網慧由心出。(疑網慧障也,斷障證慧從心生,此證知也。)於佛教法,
該羅無外。(證慧生故,究解無餘,此教知也。)
二證(理興)教對也。
三智慧如大海等定慧對。
憬興同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