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奉行
決定是信,奉行即行。
問:既說諸經其處時機益各不同故,不能依行。若爾,淨經亦有三別。
大經靈山,觀經王宮,小經祇園。豈非處別,其說時亦異,豈非是時別。
若論所對機,小經善男女,大經及賢聖,觀經為賊害,豈非對機別。
既有三別,何皆依行。
答:若諸經淨經相對,彼處時機益異淨經處等,故彼此相對,名為四別耳。
直就三經論之,處時機益皆同,三經念佛利益無二是利益同。
同被下機,是對機同。
觀經所以為賊害說,但以是法攝萬機故,不妨兼賢聖善男善女說之。
不可以二經所對機作難,三經念佛本為在家,宜在白衣所住處說,是說處同。
觀經所以在王宮說,但以是法攝萬機,故不妨復在出家所住山林說之,
不可以二經說處作難矣。三經說時不問前後,同是他力實機熟時即說時同。
例如通五時,何謂時別耶。
(五時,出天台四教儀。
所說五時者,乃天台智者師,以如來所說一代聖教,判為五時。
一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有如日照高山之時,蓋如來最初為大乘,
根熟者首談此經,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於海印,
現剎土於毫端,但化大乘菩薩,是名華嚴時。(海印者三昧之別名,喻佛智,
謂如來之智,鑑照諸法,如海能現萬像也。)
二於鹿野苑,為接引二乘,說四阿含等經。如來於此處說阿含經部,此時者,
謂次說此經,有如日照幽谷之時也。蓋如來為小乘之機,於說前大法,
不見不聞,如聾如盲,於是寢大化而施小化,故於鹿野苑之中說四諦法,
演說四阿含等經典,是名鹿苑時。
三於方等時,說楞伽等諸大乘經典,令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
眾機普被曰方,四教並談曰等。此時者,謂次說方等諸經,有如日照平地之時也。
蓋由前鹿野苑中說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為足,便謂究竟,故假維摩居士以呵斥之。
使其耻小慕大,故說維摩、楞伽等經典,是名方等時也。
四說般若經,遣除二乘執情。梵語般若,漢言智慧,此智慧非一般之世智,
為區別故不翻。也是經名。此時者,謂於次說此經典,如日照禺中之時也。
蓋由小乘之機,既被彈呵,回心向大,然其執情未能頓泯,由是廣談般若空慧之法,
而淘汰其執情,是名般若時也。(禺中時分名,巳時也。)
五說法華涅槃時,開示眾生,咸得作佛。法華、涅槃二經名。此時者,謂正說此經,
如日輪當午之時也,蓋如來於前四時調機純熟,故於靈山會上稱性而談,
令其會權歸實,了妄即真,演長遠之壽量,顯至道之幽微。上中下根,咸蒙授記。
此法華一經所以說也,猶有餘機未盡,故說涅槃一經而全拾之,是名法華涅槃時。
故稱為五時。淨土法門雖說佛為惡機而發願成就,故主是惡機,但徧該三乘。
又說觀經時應在說法華之同時,因為在說涅槃經時,阿闍世王以後悔而染病將死,
於時求佛救度,佛於是時為其開示,度脫他,使得解脫。
說無量壽經應於方等般若時。故不是一時說,通五時。
故正信念佛偈說:凡聖逆謗其回入,如眾水入海一味。
不管是惡機,或是已經登聖果位,往生極樂世界,都同證不退,位登補處,
沒有因為是善機先成就,惡機慢慢來,都是一味,都當成佛。
無量壽經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這淨土法門是要大福報才能遇聞的,就是菩薩,沒有此福報還是不得遇。
又說: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聞經獲益,信心行者是即得往生,若有所疑,還是能蒙佛之攝護,結來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