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按,聞之處雖受得佛智信心,而未知其信體,故更開釋彰已得信,非行者所發,
即是本願力回向信心也,本願力回向之信心者,即指聞其名號,開發信回向信體,
唯是一心。合三為一信心故,曰本願力回向信心。謂本願力者,如來真實體,
即是真實信樂也,回向者大悲回向心故,是欲生心也。
引唐譯,能發一念淨信文,助顯之。淨信者,清淨真實信心也,清淨真實,
即是至心信樂也,大悲回向心故,清淨願往生心也。此中自具三信妙哉,
歡喜者身心悅豫之皃(貌)者,彰獲得之相貌。
有記云:身心悅豫皃(貌),及一多證文釋,定信後相皃(貌),非信心也。
而今此文言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則歡喜亦是直名一念信心而已,此乃有信心故,
生歡喜愛樂之心,歡喜之本,在于信心,故以信後相續歡喜心。(以後顯前)
名于初剎那信心,而言信心歡喜,是猶如法體憶念也。
是以《信卷》末,列信異稱中云: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慶喜心,
即是真實信心也。(文)亦此意也,此乃信心行人,歡喜當來,往生成佛,
慶喜莫大焉,故云大慶喜心。
此心在獲信初剎那而定,故為信異稱耳。歡喜慶喜。並預喜順次往生成佛故。
得應得之事,預先歡喜也。
《文類》云:獲真實淨信,得大慶喜心,斯之謂也。(《渧記》)
有云:聞當體決得信,更喜己所聞名號也,然則信心歡喜者,即稱名念佛也。云云
(師說)
今謂不然,今明信一念極促,何為稱名念佛,其稱名一念,在於流通文言之耳。
今謂歡喜者,形身心悅豫之皃(貌)者,非以信後相續名初念,又非稱名念佛,
開釋聞處所獲得心行之相皃(貌)也。
以唐譯歡喜愛樂文助顯之,然則今歡喜是愛樂其所聞名號。
故偈曰信心歡喜慶所聞,是也。
祖曰:能發一念喜愛心。又曰:慶喜一念相應後。既言一念慶喜,豈相續乎,
聞法如實,獲得回向心行,無疑之貌,形身心曰歡喜愛樂也。
《唯信文意》云。此信心謂之慶喜。
又《愚禿鈔》云:慶言獲得之言也。
又《銘文》云:一念慶喜之真實信心。(文)皆是獲得之相貌云慶喜。
今聞名處,獲得廣大佛智,愛樂無上功德法,身心慶喜悅豫之貌,曰歡喜愛樂。
凡愚決定信相無他,但慶所聞耳。
此之慶喜生於佛智廣大不可思議,故曰廣大難思慶心。此乃一形相續之根源故,
曰一念慶喜也。
乃至一念者,釋云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文)
《一多證文》釋,此乃至言:「乃至」者:多、少、久、近、前、後。…
皆兼攝之詞也。(《唯信文意》同之)祖釋乃至釋有三說。
《行卷》云:經言乃至。釋言下至,乃下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也。
(此以下至十聲等釋經乃至十念故。乃至言偏約從多向少。此《選擇集》意。)
復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乃至言。不但從多向少。亦通從少向多。故設此釋。
故此釋含兩向釋成。故此釋亦通信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