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願既云乃至十念,故聞其名號文,自含蓄口稱之義,故聖覺法印四十八願釋云:
然,聞名號者,必有稱之道理,故未幾即繼上願而發起此願。
《願願鈔》云等。(《渧記》依《義記》)可謂於宗義疎矣,雖曰必當口稱,
而未知其當口稱道理,惜哉,又聞者是聞得,(《最要鈔》、《本願鈔》、
《真要鈔》又《御文》等云云)聞得者,聞而得信心也。
《一代記》云:久持他力之願行在身,卻被無由之自力執拗心所縛,而空流轉。
有人不知其意而問,蓮如上人答曰:此乃聞知而不信也。又云:聞知之人雖有,
聞得之人者少。云云
聞定(《最要鈔》等)聞持,聞開(勸章)聞信(偈文)等之義也。
近來有人云:聞得,聞定等,是不可得往生,但聞歸命得往生也云云。
此依要解者,信之始、中、終。用聞歸命,漫破相承祖判。
誹謗之咎難免,大邪人哉。又聞無疑者,彰宿善開發。
《口傳鈔》云:然,宿善開發之機者,有其徵:遇善知識,而被開悟時,
不生一念之疑惑也。其不生疑惑者,遇光明之緣故也。若不被光明之緣所催,
則往生報土之真因『名號之因』不可得。乃至往生之信心之決定者,非我等之智分;
被光明之緣所催所育,獲得信知報土之因之名號,應知。此謂之他力也。
當知今為善知識所開悟,而無一念疑惑心者,光明緣所催,而宿善開發故也。
祖釋聞佛願本末無有疑心者,正含此義也。應知。
又此聞信時。無上佛智滿入於凡夫,不成迷心,為行者信心。(《最要鈔》等)
此時速決,得往生故。《本願鈔》云:
故,聞本願生起本末之處,不隔時、不隔日,立即決定往生也。
依所聞而決定往生故,經釋共勸,聞之一念。
《最要鈔》云:故經釋共言正當得聞生起本末之時分,證得往生等文,其顯明也。
《願願鈔》等亦同之。
由此思之,聞時,一念時,即得往生時,同一時非異時。聞信一念,往生速決得故。
然下諸句,皆開釋聞其名號一句也。謂信心歡喜,示聞處所得,信心體相也,
乃至一念,彰聞信時,真因決了時尅也。回向願生者,顯信一念,
法爾有發願回向之義,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者,即言指聞信同時。
此乃顯聞信時,往生決定,住不退位,卷收則在聞其名號一句。應知。
信心歡喜者,釋云:言信心者,則本願力回向之信心也。
言歡喜者,形身心悅豫之貌也。(文)
《一多證文》云:信心者:聞如來之誓願,無疑心也:歡喜者,歡乃使身歡,
喜即使心喜也。得應得之事,而預先歡喜也。
有記云:願文言信樂,今言信心歡喜,歡喜乃歡喜愛樂之謂,
故《如來會》云歡喜愛樂也,然則今文,信心歡喜者,即信樂之義也。
故《信卷》本(十七)信樂字訓釋中,樂字有歡喜訓。
然則今文信心歡喜即信樂也,可知矣。
然三信即一心,而一念端的獲得之,則信心乃至一念可知矣。(《渧記》)
若信心歡喜即信樂者,三信別配則可然,此下祖釋何故信心歡喜不合釋,
而別釋信心二字,言本願力回向之信心乎!
又上聞處有信心釋,有無疑心是也。何更須釋信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