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經總六門中,正宗有二門,上已明其廣說因果分竟。(彌陀教)
自下次稱讚功德分也。(六門第四)
何故名稱讚功德分耶?謂釋迦稱讚彌陀因果功德,以惠利五濁群萌,
故名稱讚功德,是為釋迦教。
此乃上卷終,明華光出佛,乃云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說者咨嗟稱讚為義。
妙法者,即是誓願尊號,所謂真實教行信證也。十方三世,諸佛如來,莫不皆說,
此本願一乘以為本懷焉。
今日釋迦亦出於此,以故承彼文勢,此下卷初云:佛告阿難等,斯乃從彌陀教,
而出釋迦教之次序也。當知稱讚功德者,釋迦說微妙法,是謂出世本懷。
自下之文,正彰其義,故屬釋迦教思之。
於此分中,大分為三:
一、顯示橫超攝益,此中雖兼有橫出之義(三輩不同)。而令攝方便,
歸真實為主意,故云橫超攝益也。(攝益二字出於行卷引憬興釋。)
二、重彰安養國德,此中雖有諸佛稱讚,而引他證自教,故屬釋迦教攝也。
三、分別胎化二生。(阿難禮見已下)上來所明三輩五善等中,方便真實,
機類混同,是以其如實者,入化生,不如實者,入胎生,二行得失,至此而極矣,
真假、褒貶,詳明而不蔽者,迺真實教之體制也。
第四稱讚功德分中有三:
一、顯示橫超攝益。中亦有二:
一、通標安養真利;二、正明悲願廣益。(十方恒沙已下)此初也。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
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淨影、憬興二師。此文已下明凡夫往生。
次威神無極已下,明聖人往生云云。了惠峻公等皆用之。
嘉祥不分凡聖,唯言勸物修因往生耳。詳曰。判正定聚者,諸師雖有異同,
其位不大高,多在凡夫所得,故舉之令仰求。
他師所明,一任各解,若依今宗,其妨不寡,第十八願成就,豈止局凡夫乎,
若局凡夫者,下偈中,諸佛勸菩薩而言,其佛本願力等耶。若言凡通往,
而今就凡夫顯著。何故科下文云:聖人往生耶。
又此定聚,在於從果向因之中。一生補處已下,該攝其中。
與諸經論,所明三定聚,不同。何止引物仰求而已哉。
謹按此文,第十一願成就,即為真實證果,次十方恒沙等文,自含真實教行。
即是第十七願成就也,次諸有眾生等,即顯真實信之願成也,真宗四法,出于此矣。
然先真實證果者,此應序分惠以真實之利,釋迦出興要在此一著子,
是故《略文類》曰:誠知大聖世尊,出興於世,大事因緣。顯悲願真利,
為如來直說。示凡夫即生,為大悲宗致。因茲闚諸佛教意,三世諸如來出世正本意,
唯說阿彌陀不可思議。(文)
當知此文,不但釋迦通暢所懷,十方三世諸如來,各於其國,說此真利為出世本懷。
今且就此土教主顯之,故名為釋迦教。若約他方可名諸佛教,諸佛國中,
大經在下說著矣。
今通標真利之文。與下重彰國德應。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