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按:黑谷云:光明之緣,名號之因,因緣和合而蒙攝取不捨之益。(望西所引)

由此言之,蒙我光明觸其身者乃是十二、十八相依因緣和合獲信處也,

身心柔軟等者約信後相續而顯攝取護念之益相也。

身心柔軟者,《如來會》云身心安樂,安樂是苦惱反,苦惱眾生住安樂想者,

心光攝護力也。柔軟是強剛反,三不善(貪、瞋、癡)強惡相,

三垢消滅故身心柔軟,無礙光有清淨、歡喜、智慧德,能消滅三不善,

其德不可思議也。

超過人天者,正定聚之相也,願成言歡喜踴躍,善心生焉,即信心歡喜相,

身心柔輭故,歡喜心生,入正定聚,則人天而非人天,非凡眾之攝者此謂乎,

理實超五趣八難之道,心願持名非娑婆界內人也。

《信卷》末(五左)引此願及次願,其義可深思矣。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

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得法忍總持願,(憬興)二名聽我名字證無生願,(智光)

三名聞名必得無生忍願。(良源)

明所攝者,自下諸願皆是菩薩功德攝也。

次明願意者,承上香薰十方來,明光明名號德益中,前已明光明益,

自下次誓名號德益。聞名有十一願,(除衣服、受樂、見諸佛土、隨意聞法故)

皆於十七願別用,故各言聞我名號。

於中,初十願多是真實,後一含方便。又現當分別者,聞名得忍等是現益,

常修梵行等是當益。

又菩薩功德中,前供養諸佛那羅延力等是還相,如今十願在往相也。

又聞名有三類:一聞如不聞,謂但觸耳根,無信受念,是雖未免流轉,

遠下成佛種子,雖未現得無生等,畢竟至證位。

二雖聞而受持,尚帶疑情,是即九品、三輩、邊地、胎生之類也,是亦未現得法忍,

生彼土已,經時劫後至此位也。

三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機,是即本願相應行故,一念發起時頓至無生位也。

(《會疏》為此分別,可謂悉矣。)

於聞此三類可分別矣。今此願正是真聞位,凡聖齊聞名信受,一念即時住正定,

得法忍總持,佛願難思利益也。當知此聞名含十七、十八願,韋提得無生忍,

即此願意,是以《信卷》(三末六紙)引此願為弘願獲信益,可見。

《義記》云聞者聞慧,遂人思慧等,未詳,聞者聞信,《信卷》云云

次參考者,唐譯云:無量不可思議無等諸佛剎中菩薩之輩,聞我名已,若不證得

(契會忍行)離生(無生也),獲陀羅尼者,不取正覺。(文)

漢、吳兩本並闕此願。

宋譯第三十一願誓彼土得忍曰:所有一切眾生,聞我名號,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行正信行,得生我剎,坐寶樹下,證無生忍。(文)

又三十三願明現生得忍曰:十方一切佛剎聲聞菩薩,聞我名號,證無生忍,

成就一切平等善根,(即是名號)住無功用行,(他力持故)離加行(離自力心)

等。(文)

魏、唐兩本言聞我名字,得菩薩無生法忍,而不言壽終之後,故知現益,

故《信卷》引兩願以明獲信益相,可以準解矣。

《悲華》第七、八兩願約二重而誓之,其初重真實也,第二重云我滅度等,

此約方便,讀文自知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