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謂:上來諸願成就三種莊嚴功德,法藏菩薩心中所願於于此乎盡矣。

其三種莊嚴功德卷攝光明名號以攝化十方,是為彌陀深重誓願也。

然論其次第非無由來,謂上三十一國土清淨願顯無量光明土,至三十二願,

即為香光莊嚴,云其香普薰等,是乃名聲功德普聞十方之義,香薰之所至,

即光名普聞蒙其光名利益,是故已下明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所以由來也。

又復初光明名號(十二、十七)為佛德,次(卅一、二)以光明名號為國德,

爾下以光明名號為眾生德。以為佛德則一切佛德,攝名號施十方;(以十二為十七)

以為國德則一切國德,和香光薰十方。佛德即國德故,名號即香薰;國德即佛德故,

香薰即名號,故念佛三昧名曰香光莊嚴,從往昔久遠傳承法爾如是。

其名號遠聞十方佛土者其香普薰故,故自此已下彰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其義終至重誓偈而極矣,謂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乃至天光隱不現,(光明)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名號之德)

卷收則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開之則光明名號。

說願意趣至此盡矣。漢譯不及自下諸願者有由哉,(卷收已下光名利益,

則歸十二、十七兩願故。)今亦可準解矣。

次參考者,唐譯云:周遍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界眾生輩,蒙佛威光所照觸者,

身心安樂,超過人天等。

漢、吳兩本並在前光明無量願中述觸光柔軟之益,文云:諸天人民,輭動之類,

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吳譯大同)

宋譯闕光明無量及此願,《悲華》唯約常光而不彰光用也。

後解文者,十方無量等四句舉所被機類,乃承上普薰十方、菩薩聞者來,承接可見。

雖言諸佛世界,理實亦照三塗重苦處,願成及漢、吳兩譯第十二願中說三塗,

今且舉善處攝苦處也。

蒙我光明下彰蒙照益,願成云: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輭,

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

壽終之後,皆蒙解脫。(文)

今云蒙,願成言遇,唐譯亦同之,蒙、遇幷從機法感應說通冥顯,

望西偏為冥應者約多分,《六要》三(六左)亦為冥應。

然《六要》五(四右)釋若在三塗見斯光明有三義:

初冥蒙,次現見機感,後依娑婆追福見。以彼推此,此中亦可通現見機感。

吳譯云見我光明,亦通冥顯,不可一概也。

我光明者即光明無量,體用相即光明也,願成文承前十二光言遇斯光者,

故《會疏》為信前光明者非也。

觸其身者,根境識和合生觸,觸有二,謂身觸、心觸,今約身觸,故云觸身也。

身心柔輭者別顯得益,蒙光觸者得法喜也。蒙光觸是獲信初剎那,

故云蒙光觸者心不退。而身心柔輭約信後相續之時,由得不退,身心柔軟。

(師說、《渧記》並同)

然《會疏》以總別前後之異會攝取與觸光之異者未詳,何者?

先由觸光激發念佛之心者,此為信前光明為此說。

宗家既依此願文言蒙光觸者心不退,何違之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