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會諸譯不同者,漢(《覺經》)、吳(《大阿》)、魏(今經)、唐(《如來會》)、

宋(《莊嚴》)是其同本異譯也,此中漢、吳兩譯同說二十四願,願前說彌陀果相,

而後說二十四願,說願亦為釋迦傳說,是以於因願兼說成就文,故有條理難通焉。

於中漢譯願相略,而義正備矣;如吳譯者,願數似漢,而義不備也;

宋譯者,願數(三十六)多於漢譯,而義大闕略焉。

若依今家,如光壽及諸佛咨嗟等,願中之精要,闕一尚不可,況彼缺多願乎?

惟魏、唐文義備矣。於中魏本最精,其法藏發願說偈因果條理願相具足,文義備悉,

炳如可見。宜哉今家真實經職而是由焉。又同本異譯外,別有《悲華經》,

大施品中說彌陀因相,高祖往往引用之。(《行卷》、《化卷》、《三經文類》)

因以合勘,將闡佛願宏致,良忠《宗要》一(四十丁)云云。

四明願超數限者,法藏菩薩詣佛仰告我已攝取,佛命令說,菩薩於師佛前,

以無礙辨才為說心中所願,即今六八願是也。一一誓願皆含藏不可思議,

願數雖四十八,而非凡夫二乘之所可計,故吾祖言不可思議四十八願,

又云無礙誓願。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願願各頭,喻栗與柹(柿)相并耳,

皆是隔歷不融之見而已。今不然喻如一疋蜀錦,巧織成華果枝葉,似根莖枝葉有別,

而所織成但一疋錦耳。今亦如是,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

故曰三種成就願心莊嚴。卷之,則攝光壽相即妙法身,分一正覺說四十八者,

彌陀性海緣起法門也,唯是菩薩甚深陀羅尼,無礙辯才之所演,

豈其局解不融之謂乎!如《大集經》第六寶女品云:寶女問佛:言如來具足十力者,

為即十力有世尊乎?為離十力有世尊乎?若十力與世尊二者,無常生滅法;

若十力外有世尊者,不可言證得一切諸法,又何說十力乎?

十力中具十力者何不說百力?然則可非一力,非十力,非百力耶?

如來歎言:善哉!善哉!如來世尊非一、非二,乃至非十、非百、非萬億,

遠數量成阿耨菩提云云。如來世尊不墮有為數量,故約出世間說非一非十等,

然假世間數顯十力德。今準解彌陀正覺不墮有為數量,超數限故不可說一二,

乃至四十八,於無數量且假世間數量說四十八者,唯是假名字耳。

約人從一如法海顯形示名,約所說法門則為眾說法無名字,於無名字,

依假名字說四十八願,即彌陀性海緣起法門也。緣起門者何耶?謂必至滅度,

是諸佛所證之妙果,非凡愚所知,故為使凡夫知之,近說無三惡趣,

而使凡夫欣慕妙果。然則無三惡趣即是必至滅度也,悉皆金色等一一誓願皆如是,

豈隔歷不融之謂乎!故曰無礙誓願,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

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宗師言一一願言等,

亦是為消隔歷不融之見言之而已。

五列諸家異解,淨影云:四十八願義要唯三,文別有七。義要三者,一攝法身願,

(十二、十三及第十七)二攝淨土願,(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三攝眾生願。

(餘四十三願)云云。義寂、憬興全用淨影。

嘉祥云:此願分為三類明之,有三願(三十一、三十二加初願。澄憲亦初為淨土願。)

願淨土,有四十二願,願得眷屬,有三願願得法身三。(十二、十三、十七)

此三文不聚在一處,但隨義作之耳。(文)此亦大同淨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