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者,淨影云明利他德,嘉祥云:為物之心,明其下化。

二師釋最得其旨,然此文似自利,願齊佛涅槃解脫德故,今何為利他者?

下長行云: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全與今偈文同,然下文亦似自利,而以漢譯見之利他,云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故,

彼既然此亦可然。故唐譯云: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彼云能救,今云過度,豈不利他乎?明知今文意:

願我作佛,以過度一切眾生二種生死,解脫一切繫縛也。

二願求德行

佈施調意 戒忍精進 如是三昧 智慧為上

唐譯云:願當安住三摩地,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庶當成佛濟群生。

(文)

漢云:檀施調伏意,戒忍及精進,如是三昧定,智慧為上最。(文)

淨影云:此求因中,明自利利行。

嘉祥云:佈施調意下出其化物行體,上但明發心(過度生死靡不解脫),今出其行,

莫過六度等。

祥釋得旨。(何以知利他願?解云:次誓言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豈不利他行乎!)

是如來回施眾生行體故,兆載永劫行以此六度為體,今願行如是佛因得佛果,

回施之眾生,願字流于此,可見。

佈施調意,此有三解。

淨影意:布施檀度體,調意是布施用。疏云:佈施調意是其檀度,

修施治慳名為調意,戒是戒度,忍是忍度,精進進度,三昧禪度,智慧智度,

慧勝名上。(文)

此指下定慧為如是,及三昧定、最上智慧,合前四度,為六度行。

憬興同之,望西用之,潤色云:調意之言流至智慧,下五度可治五弊,故必有調意,

今文無者,舉初顯後。

《會疏》亦從之,云:上佛意業中具六度,菩薩願求我得之,

是則法門無邊誓願智也。調意雖屬佈施廣通六度,布施治慳貪,戒治破戒,

忍治瞋恚,進治懈怠,三昧治散亂,智慧治愚癡,是則煩惱無邊誓願斷云云

嘉祥至如是三昧,舉五度行智慧為上者,五度行獨不出過,必須智慧,

達本源方五度皆得出過,故云最上。此但解智慧句少異,餘與影同。

上三師皆為上解為最上義。(上解按常作為上)

二玄一指前四度為如是,如是四度以定慧為上首也,此師上言解為上首義。

望西、梵響等如是釋用玄一,為上釋卻用淨影。今謂玄一為穩。

三《要解》云:調意者,禪定婆羅密,如是三昧者,謂上五波羅密為三昧中妙行故,

智慧為上者,般若波羅密為上故,光明無量願由此般若波羅密成,

餘五度在此中云云

此意戒等四行攝三昧,四度是三昧中妙行故,上五度指云如是三昧,

此之三昧以般若為上首,故成光明無量願也。

上來諸說各據一義。

今謂:初二句舉五度,調意,禪定之義,《苑音》云:禪那,此云靜慮,

謂靜心思慮也。(文)

嘉祥《法華疏》二(廿九):三昧又云調直定。(文)

《弘決》二曰:一切禪定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所。(文)

故調意是禪定,唐譯云安住三摩地是也,舉五度攝菩薩萬行。

如是三昧者,指上五度,如是五度,以定慧為上首。由三昧故,萬行常寂,

由般若故,一切萬行無礙,施一切眾生,下所謂三昧常寂,智慧無礙是也,

願得如是佛因行成佛果,以之回施一切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