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六顯示三乘

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此菩薩善入如幻際,遊三空門,二乘雖得三空門,唯沈偏空,菩薩不然,

能達幻網,得平等法,故雖住三空門,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故能行聲聞,

能行緣覺,而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說:以聲聞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聲聞;

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如大悲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菩薩。

於一切法得解脫,一切無礙故,從所化眾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

或以菩薩法化益,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也。人言我為馬,我應答言馬,

人言我為牛,應答言我是牛,聲聞、緣覺亦如是,住方便善巧故,

示現三乘而離聲聞、緣覺之相,是云遠離等。

遠離者,無著相之義。之地者,地位界繫也。

空、無相、無願三昧者,《大論》廿(二右):觀一切法皆因緣生,法自性本空,

無我我所,是名空三昧。既法空故觀男女一、異相、等相不可得,名無相三昧。

既知一切法無相,則於三界無所願求,故名無願三昧。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

亦名無作。此三三昧是大小共用。

《大論》二十(七左)云: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

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

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轉無相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

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也,城有三門:

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辨,故不須二門。

若入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

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阿毗曇中是空解脫門,

緣苦諦攝五眾,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門緣三諦攝五眾,

摩訶衍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

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也,世間亦如是云云

淨影《義章》云:此三經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

三脫三昧。經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說。

言三脫者,對果名也,涅槃果德絕縛名脫,空無相等與脫為門,名解脫門。

故龍樹言:行此三法,能得涅槃解脫果,故名解脫門云云

善立方便等者,此菩薩常遊三空門,亦不妨涉有,故云善立方便等。

《影疏》明四種方便:一進趣,(七方便見道故)二施造,(方便度巧修諸行)

三權巧,(方便知攝物)四集成。

今此所論權巧方便,此權巧方便有三,今善立方便,意業方便,善立三乘,

巧便度物故。顯示三乘是口業方便。

《興疏》加云於此中下等為身業者鑿矣。

今謂善巧攝化巧方便名善立方便。如《論》及《註》。

顯(猶非實故云顯)示三乘者,(影云:說三乘因,就大分十。)

此與《華嚴》以三乘門廣開化,及《法華》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之文同。

菩薩為上,聲、緣為中、下,三車、四車古師所爭,究《法華》意,四車為正。

此經既以三乘為方便,亦以可證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