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大比丘眾萬二千人,菩薩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此中準經末文,有他方來菩薩。)唐譯同之。
宋譯唯列大比丘眾三萬二千人,其菩薩眾略而不出,至經末云:
爾時,尊者阿難及慈氏等,並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
以後顯前,亦無有異,雖依經末有小益,唯列聲聞,而似回小為本,何以得知?
《大論》四(三左)云:大乘經初菩薩眾、聲聞眾兩說,聲聞經獨說比丘眾,
不說菩薩眾。
《探玄記》料簡之云:小乘經中獨列聲聞者,《阿含》等經也,大乘經中特列聲聞,
為使小機回心故,《金剛般若經》等也。由此思之,宋譯唯說小乘者為使回心也,
此經中有聲聞無數願故爾耳。
又魏、唐經唯列聲聞、菩薩二眾,而不及餘人天者,
蓋以餘人天不足表顯彌陀還相願意故,又非所與知此經之大事因緣故,
又欲示現此經唯為未來故,唯二眾不列人天雜眾。然又準經文,
(宋譯云天龍八部等故)非雜眾都無也,思之。
三、辨類者,天台釋《法華》用四義:
謂發起、(彌勒、文殊等知機察時,繫揚發動成辨利益)
影響、(往古諸佛法身菩薩隱其圓極,匡補法王)
當機、(宿植德本,緣合時熟,不起于座得道。)
結緣。(過去根淺覆漏汙雜,雖見佛聞法,但作未來得道緣也。)
如《文句》五(三十五)明。
如賢首《華嚴旨歸》具明十眾,此等釋相就其經所顯辨,各有意致。
今就此經明之,《法華論》上(二左)明眾成就有四種義
(一數成就;二行成就;三攝功德成就;四威儀如法成就。)中行成就者有四種:
一者謂諸聲聞修小乘行。
二者謂諸菩薩修大乘行。
三者謂諸菩薩神通自在,隨時示現能修行大乘。如颰陀波羅菩薩等十六大賢士,
具足菩薩不可思議事,而常示現種種形相,謂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等。
(不定行)
四者謂出家聲聞,威儀一定,不同菩薩故等。
彼行成就中,雖有四句,唯是三句,以其出家聲聞攝於前小乘行故。
準彼釋此,或分為三類:與大比丘眾等者是一向小乘行,
普賢、妙德、慈氏菩薩等是一向大乘行,賢護等十六正士是為不定行也。
或攝為二:
一謂初大、小二眾並此方常隨之眾。
二謂以經末文(及十方來等)視之,則一時來會中可有十方來菩薩,
此他方影響眾也。
或攝為一,此之根本修多羅會,彌陀願智所巧莊嚴故。
若聲聞,若菩薩等,唯是同一不動眾,為大悲故種種示現,本覺明了,
譬如須彌山王為毗嵐風所吹而散壞為微塵,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