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言漸漸波浪息者即是制捨眾緣住心一境也

自下合惑不起則心自靜境現。

上言漸漸面現,現者由漸波息,故牒之云波浪息也。

言眾緣者,外六塵緣。(上言異緣者是)制止捨廢外六塵緣,住心所觀一境上也。

問:今此中論止內惑,何謂制捨外眾緣耶。

答:內煩惱起必由外塵緣,若制外緣,內惑不起。內惑不起,則心自靜,住一境故。

內外恬怕所求之相顯然

能緣心名內,所緣境為外。(傳解全同)

恬安靜也。怕畏懼也。(非今所取)

又小補云,怕無為也,儋怕靜也。

又與泊通,泊止息也。波浪止息則水靜也。(準碗水之喻,作泊亦可也。)

所求相者,正指本期寶地境也。

又細想及麤想心水即動心水既動靜境即失

又細塵及以麤塵投之寂靜水中其水波浪即動

此以投塵碗水之喻合定心為外塵所動。

文中從初至境即失,名所動心。又細塵下名能動塵。

細麤想者,初在定中見淨境時,即得三昧定樂,身心輕利安適。

(前文云,得三昧定樂,身心內外融液不可思議。)

於其定樂起增上貪,名為麤想,起微細貪,名為細想。

若有細想即麤想起,定心即為散動故,云心水即動。

定心既動,所見靜境即便失滅。

日觀疏云:若起貪心,心水即動,以心動故,淨境即失。

與今此文其義同耳。

細塵等者,文難卒會。

上喻文云,待水(碗水)靜時投一米許,水波即動,面上白者其影即動。更投豆許,

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見不見。投棗等物,水波轉大,面上白者隱沒不現。

以碗水靜喻禪定心。(今文法譬並舉,云寂靜水者是。)

面上白者,喻於淨境,米喻細塵,(微細外塵)棗喻麤塵。(麤分外塵)

豆喻中塵,(中分外塵)碗內靜水為米豆棗所動,波起白者隱沒,

喻寂定心為麤細中外塵所動,淨境失滅。

文言其水波浪即動不牒白者隱沒喻者,推上句舉法,云靜境即失。

(以米粒、豆子、棗子,代表我們的煩惱、妄想,這些擾亂這我們原本平靜的心水。

我們凡夫人的心,一向都是不平靜的,雖說原本是平靜的,應該是平靜的。

楞嚴經的經義,『翳病若除,華於空滅。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這是經文的兩段經意,眼睛有病,生了翳,就老是看見空中有好多的花。

而這些花抓也抓不著,其實不是花,是因為眼睛生翳,眼睛花了。

醫治的方法,不是把花除掉,因為本來就沒有的,除也除不掉。

指要把眼睛醫好,把眼睛的翳除了,這花就不見了,就再也看不到這些空花。

這狂心的故事,是比喻,一個人一早起來照鏡子,正常人看鏡子知道是自己。

這個人卻認為是其他人,他看見鏡裡人有頭,其他的人也有頭,他都見過。

但是他從來沒見過自己的頭,所以就發狂的出外尋找,找自己的頭。

但是如果靜下心,想想鏡裡的人就是我,我還是有頭,這就好了,不用找了。

這時候狂心就歇了,歇了後就找回自己了,我自己也有頭,我自己也看到。

我們的心不停的攀緣,東找找,西覓覓,就是不停,說是狂心。

這些米粒等只是讓我們了解,亂源所在,我們本來是平靜的。)

問:散心境有麤中細,且如上品香塵隱增上貪心等,(下品引輕微貪,

         中品引中分貪。)定中所緣外塵麤中細相如何。

答:於定樂起貪求心,貪有三品,增上貪心所取定樂名麤分塵,

         細微貪心所取定樂即名細塵。中分貪心所取定樂為中分塵。

         其貪心是內煩惱,(上句云細想即麤想者是)所貪定樂是外塵境,

         內惑外塵定心個別,譬如熬粒浮於水面魚出吞之。靜水即動,魚處水內猶心內惑,

         熬粒浮水如外定樂,魚吞粒時,靜水即動,如內煩惱貪外定樂定心即動。

傳通記云,碗水作法出何經論。謂,未見證,證者所解,可勤而達,勿求所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