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下結答。

言是因緣者,指上聲聞法變化等。文恐稍略,若具應言以是因緣所生法故。

言一切法皆是化者,因緣生法故,無定實自性,

無自性故,空如變化,故云一切法皆是化。

論九十六曰:佛意一切從因緣生法皆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皆如化。

問:緣生雖同,而漏無漏異,世間諸法有漏緣生,應空如化,

  佛所得法究竟無漏因緣所生,皆應真實,何說如化無實事耶。

答:世出世法皆真如緣起,本來同一平等實相,實佛虛世法即法執隔情,

  情所執佛猶影像,(如繩上蛇)欲破其隔執情故,說佛亦如化。

  若隔情融來,則諸法實相,已無如化,豈有非化,如化非化,

  空有亡處即真空妙有,涅槃常住法,彌陀報身常住不滅,其義在此,

  學者應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

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

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

三問答無為法又如變化。

初問,次答。今是其初。

由上已說無漏法中一道諦。(三十七科道。合則戒定慧。)

尚有為法,(三業造作所成法故)應空如化。

惑染所顯滅諦真理是無為法,(非是造作法故)應實非化。

爾說無漏諸法皆化,未審滅諦理亦化不實耶。

諸煩惱斷者,是舉上所說煩惱變化句兼業變化句。

斷謂斷滅,所顯空理為滅諦果。

言須陀洹果者,見道所證滅果。

次三乘者,斷思惑所證滅果。

辟支佛斷煩惱者,分斷見思習所顯滅果也。

(二乘人雖已出三界,在證果上是已經是聖流,但是還不是究竟。

所以《首楞嚴經》還是以陰魔說之,還是要破的。

佛叱二乘是焦芽敗種,因為無法度眾,所以必須回小向大。)

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

次舉佛答。

言有生滅相者,雖通諸法,而今此中別就滅理示生滅義。

謂,二乘執煩惱滅已滅理方生,從此執情以說滅理又有生滅。

已生滅法則空無實,故云變化。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

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

四問答非變化法。

初須菩提問,佛言下佛答。

論九十六釋問意云:『須菩提求諸法實相心尚未息,故問佛。

何等法不如化,有一決定實法不如化,可依是法而精進。』

答文可見。

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

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五問答其無生滅法。

初善吉問,其文可見。

佛言下答,無誑相者,誑曰虛誑,生滅諸法皆是虛誑。

大涅槃法本無法故,今又無滅無生,無滅是真實法故。

云無誑相涅槃是非化。

(涅槃是名不生不滅,涅槃成就常樂我淨。

阿羅漢所證是無常,而佛所證者為常,在佛的境界無非是常。

阿羅漢證得無樂,因為其所證一切都是苦空無常,所以無所樂的,

而佛的境界,已經離苦得樂,一切境界無非是樂,真實不虛。

阿羅漢證得無我,所以離苦得樂,而得解脫。佛的境界是真我。

阿羅漢正得一切都是不淨,故而出離,佛境界無非是清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