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

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并諸法果、

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

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二問答出世間諸法皆又如化。

初問次答。今是其初。

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又是化者,由上所說而為審問。

上說五陰即化者,世間法化。

上說一切種智化者,出世間法化。

世間陰法應化無實。(以有漏妄情故)

出世種智應實非化。(以無漏真法故)

爾說世法出世俱化故。

審問曰,若世間法是化無實,出世種智又是化者,四聖人法亦皆化耶。

念處正勤四如意足根力覺道,此七科者聲聞道諦,三解脫門者三乘共道。

諦力無畏無礙智不共法者,佛所得道。

言諸法果者,舉三乘滅諦。(滅諦理是涅槃果故)

賢聖人等者,舉其能證人。

是法又下,其正所問。

此中所舉法數名目,如六要鈔及傳所引。

(這裡說的念處、正勤、四如意足、根、力、覺、道等七聖道諦。

 念處指四念處:又譯為四念住。

  身念處,由觀身不淨入,觀察身體為不淨物,內外污穢充滿,沒有一處乾淨,

  故觀身不淨。有六種修行方式。

   一入出息。二威儀路。三正知。四厭惡作意。五界作意。六墓地。

  受念處,觀察感受九種受念。九種受念。觀察感受苦樂的感覺,

   快樂由痛苦的因緣而出生,又出生新的苦樂,知世間無真實的快樂,

   故關受為苦。

   一樂受。二苦受。三不苦不樂受。四有物染的樂受。五無物染的樂受。

   六有物染的苦受。七無物染的苦受。八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九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心念處,觀察心念的無常,前念生後念起,念念生滅,無常住之時,

  故觀心無常。常觀察十六種心。

   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昏昧心,散亂心,

   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法念處,觀察法無我,法無自性,故觀法無我。有五種。

   五蓋,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貪欲,瞋恚,昏沈或睡眠,掉舉或追悔,疑。

   五取蘊,即五蘊,色、受、想、行、識等五蘊。

   六處,即六內處對六外處,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

    所對為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

   七覺支,七種覺悟的因素,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四諦,或四聖諦,苦集、滅、道。

 正勤,四正勤,四種正確的修行方法。

  一已生惡令永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已生善令增長,四未生善令得生。

 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為四正勤所修的行品,足就是基礎的意思,

  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能均等,故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神足,一稱欲如神足。二勤神足,精進無間,又稱精進如意足。

  三心神足,心念力而生的禪定力,又稱心如意足、念如意足。

  四觀神足,觀察思惟佛之教儀成就的禪定,又稱觀如意足、慧如意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