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牒章名,先辨來由。
上來既明能入機法故,當門次辨所入身土也,次解章名。
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機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經許往生,弘願誓取女人往生諸根具足聲聞無數,是其本也。
論云不生,是似相違,今章會之。
然不生義,雖通三種,今取論文。(二乘種不生句)
別就二乘,會其生不生,故名二乘種不生。
影台約回心不回心會之。
種謂種性之義。(執小之心不改名種)
不生謂不往生。(訓二乘種不生)
二乘種性,自有二類。
一決定性。(小執不改名決定性)此不回心,故不得生彼大乘土。
論云二乘種不生是。
(決定性,表示以他目前的修行見解上,在修行的道路上,已經決定無法成佛。
佛法最重要的是知見,如是知見,能夠成就如是的果。
所以禪宗祖師說,貴在知見,不是在修行,所謂「圓與不圓,一劫相倍」。
圓,藏、通、別、圓的圓,具有圓教知見的行者,與不具圓教知見的差別。
圓人、圓教知見的人修一天,成就高於不具圓教知見的人修一劫還高。
知見對一位修行者來說是非常的重要,淨土法門在見上就超出許多。
佛願所賜,佛力所成,我承佛願往生極樂,我承佛願力成就、成佛。
這是淨土教的知見,不須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奮力修持,僅憑佛的願力。
這是淨土法門最殊勝的所在,一劫相倍就在此顯現。
阿羅漢在目前的聖道門來講,是極高的層次,但是佛說焦芽敗種。
《首楞嚴經》講五十陰魔,第四十九陰魔,數識陰說: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
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這段文是講阿羅漢,修四聖諦,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證得阿羅漢。
修道而滅了累生所集之苦,故無苦可滅,於此休止,不再前進。
有如七地菩薩,見無佛道可證,無眾生可度,就此入滅,成頑空。
佛說違遠圓通,《楞嚴經》講二十五圓通,都是成就佛道的法門。
二十五門修行之圓通道,六根、六塵、六識、四大加空大、識大及根大。
今佛說違遠圓通,表示還是不足,還是錯誤,如果執著於此就是背涅槃城。
這樣的修行人,如果不迴小向大,就是定性種,於成佛無望。
《首楞嚴經》對辟支佛定為是第五十陰魔,還是要除的,說: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曶心,成湛明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緣覺、辟支佛,是五十陰魔的最後一陰魔,證辟支佛是很高的境界,佛說除。
緣覺於圓融清淨之法覺明之知見,深入了解有深妙的悟入,然於涅槃之道仍不足。
於涅槃之路,對所證之法起勝解,自認已達,而於此止步。
佛說此行人定墮入定性辟支佛,有眾聲聞、緣覺不迴心者為其伴侶。
此等之行人,於佛菩提之道,亡失知見,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此等之修行人,是佛於《首楞嚴經》裡所要除的五十陰魔之最後。
如果於此不迴心者,即成定性,是無法成就大涅槃者,無法成佛。
上面所舉的是定性的最高層,如果於此之下者,更是。
修行人,取願成佛是最終目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於此應該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