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一從韋提白佛唯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者。
即是韋提標心自為通請所求。
初二字徵取。
一從下列釋,諸佛淨國同涅槃界,永離苦憂集惱,故云無憂惱處。
欲聞諸剎相故,請云廣說。
發言致請標心所念,故云標心。
經云為我,故稱自為,願心是能求,淨土是所求。
其所求通十方故,云通請所求。
二從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者。即是韋提自為通請去行。
言佛日者,法譬雙標,佛智施教照物昏迷,如日破闇,故云佛日。
無漏業所感國故,云清淨業處。
韋提自請,散善淺劣,自非定善深行,安得到淨業處,故謂定善云教我觀。
言去行者,往生之行。(去者往生)所求通,故云通請去行。
三從世尊光臺現國。即是酬前通請為我廣說之言。
雖有三義不同。答前通竟。
言光臺者,放眉間光照十方國,其光還來住佛頂上,化為金臺。
於中現諸佛國,故云光臺現國。
普現令見,義當廣說,故云酬前廣說之言。
雖有下結,前無問通之文,何言答前通耶。
謂,上標云有通有別,答釋其通中有異定散,故答別結文亦可準知。
言別者則有二義。
一從韋提白佛我今樂生極樂世界彌陀佛所者。
即是韋提自為別選所求。
初三字碟標,則有下列釋。
所求義如前,別選義如文。
二從唯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韋提自為請修別行。
雖有二義不同。答上別竟。
思惟正受生別所求極樂之因,故云別行。雖有下結。
問:推尋五文未見異定散通所求唯是願。(唯願廣說無憂惱處)非佛所說定散,
通請去行(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唯定非散。縱有定散非佛所說,
光臺現國唯酬所求未說去行,故非定散,別所求亦唯願(樂生極樂)
非佛所說定散,請修別行(教我思惟正受)唯定非散,縱有定散非佛所說。
何言定散出在文耶。
答:是經疏之肝心矣,傳云,五文皆定非散,故今引之,證明韋提唯請定善,
不請散善,以破諸師謂定散俱致請。(此有三失,如前所辨。)
有解,上問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者,(何文文傍著與里聲)
徵正宗定散生起之本也,故今引五文,示其生起,非謂五文即定散文。
(此亦非今文旨,如了超觀記斥。)
有解,前四文終歸第五文,然第五文雖唯請定,而有定善則具散善。
故取第五文為定散出文。(此義可否學者擇焉)
西山、深艸、西谷流等,所傳異解,見各家記,當家諸文未見解之。
按,吾高祖和讚觀經,其文九首,最首讚云:
『恩德廣大釋迦如來,勅韋提夫人。光臺現國其中,選安樂世界焉。』
此恐應示一經法門卷在光臺現國文中,依之推之,
正指光臺為異定散出在之文。
(希聞鈔三云,約光臺意密,則一經十六觀悉在光臺所現。)
(觀經十六觀,雖說前十三觀是應韋提希夫人之請,除苦惱法而說。
如無佛之願力,雖示其得見諸佛國土,韋提夫人不可能選擇極樂淨土。
故知是佛願所成,非自力之行。
其實所有的淨土行,完全是佛願力之行,完全沒有自力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