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開三義解今文意:
一兩會正說成一同益故,謂自力教門先開解,次依解修觀,觀成得見佛。
聞教為方便,見佛為實益,今經先見後聞不許但見得益。
聞信彌陀依正是彼別願所成則是我往生成就法體時,方成真見。
由聞成見,聞見利益一同無異。王宮正說慇懃示之,韋提序分光臺見佛。
是時應得無生忍益。
(以示觀說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故。)
然未顯聞正宗教,故奪其已見以屬未見,說言當得見,不許其得益。
正宗座觀既見正報,此時已得無生忍益,若許得益,恐末俗謂,
韋提見佛得益,豈同滅後但聞,欲遣此情謂,故隱其得益聞正說畢時,
方許得忍益,經說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即見極樂得見佛身及二菩薩。
心生歡喜得忍者是,此明由聞成見,聞見利益同一。然而猶恐末俗疑謂,
韋提見聞兼備得益,豈同但聞傳說者耶。至耆闍會決了此疑謂,
一會眾但聞傳說,不見淨境,而聞與見其益一同,以一同無異故,
聞者生大歡喜,經說聞佛所說皆大歡喜者是。此則兩會總成見聞同一利益。
其教同成一部,故云總成此一。
二兩會正說總攝諸機故,謂,今經觀法普齊攝萬機。王宮一會正為常沒,
耆闍一會通攝賢聖。若但宮會而止,何明通攝賢聖。若但耆闍會,
何明正為凡。兩會互顯總攝諸機。此亦總成一部,故云,總成此一。
楷定記云:王宮正說正為常沒。耆闍正說還攝二乘。(道俗)
豈非無量壽觀法潤本為障重,而攝三乘,故雖兩會正說,總成此一實卷。
按西山義,兩會正說相對,以論凡聖同一,道俗同一,男女同一,善惡同一,
人畜同一,淨穢同一。(此約說處)六個同一。(見了鈔三)
今以一科攝彼六個。
三耆闍正說能成證信故。(證誠所說言無錯謬,令人起信,名為證信。)
謂,阿難還山,於佛前傳說,如來在座,親垂聽察,證明傳說無謬一同如來自說。
經說之云: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言禮佛者,明佛在座,言佛所說者,證同佛說,此耆闍正說成一經證明。
何者,諸師解釋今經準他經常例,從如是我聞至而為上首。總為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句但標阿難所聞,一人所聞未足證信,至引聲聞(千二百五十人)
菩薩(三萬二千)證俱同聞無謬,方成一經之證信序。
故通取下句屬證信序焉。此義不然。今此觀經王宮密說,其聲聞等列化前會眾。
非同聞眾,不可取之屬證信序。是故今家但取如是我聞一句為證信序。
所以一人所聞能成證信序者,良由如來證明耆闍傳說故矣,宮會能起山會傳說。
山會能證宮會可信,兩會總成一部,故云,總成斯一。今釋意趣蓋如斯乎。
因論,今經但為末凡,於韋提希不必所藉,序分光臺已見依報,
見依七觀何必所藉,座觀最初已見正報,見正六觀亦何必藉,定門尚爾,
況散善門,是以韋提為滅後請,佛但為賊害說,偈言末法遺跡,以但為末俗故。
從序分示觀緣,早告勅阿難,為末凡傳通,勸阿難流通,即普勸末凡。
事讚下云:釋迦如來告身子,即是普告苦眾生。
今經亦然,故地觀疏釋: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云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準覺經說,若勸一人得生淨土,其得生人還來,廣度十方世界諸天人民蜎飛蠕動,
無量群生得生淨土。其無量人一一復度十方世界諸天人民蜎飛蠕動,
無量群生得生淨土。如是展轉,度塵數生,是以百佛名經歎言,
自持佛名,教人持者,彼於一切眾生中為作福田猶如來。
呼今日吾曹,雖不肖下流無自善法可教授他。而幸當大悲傳化之職分。
勿謂今經流通但為阿難任焉。
言一卷者,雖錄者語,而屬佛經言,其義如前辨。
問:一卷之一標能詮卷數,今何為所詮一部之一耶。
答:一之字自符所詮一部之一,故會之屬所詮邊耳。如法華云萬二千人。
(標例眾數)文句一之二約觀心釋云,觀十二入,(六根六塵)一入具十法界,
一界又具十界則百界,界界各十如是則千如。
一入既具千如,十二入即是一萬二千法門也。
經標列眾數,疏約法門數,今亦例然,何恠之耶。
故言佛說無量壽觀經一卷。此即釋其名義竟
初十一字總結首題,此即以下結章名也。開章及標唯言釋名。
今至結釋加義字者,此標向來所釋是首題之玄義,不同諸師但解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