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領受法體」者,在信托之一念之時是不待言,
在稱顯此稱名之時,言「往生決定」者,
欲以開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他力迴向之願意也。
於今文言一聲之處決定之義,若依前文「起信心者,佛體即是我等往生之行體」故,
已信托佛力之上,佛體已成我有,
而其理顯於口之稱名故,示一聲能決定往生也。
此處有二種所顯:
一者,依起信心而言,稱而決定之義,即是「信決定」而來故,
卻成顯於信心,其故者,稱名是「如信心所有之相」稱現故,
不待長時相續,只為一聲已決定往生也。
(信心決定之同時,已蒙佛之攝取不捨,故已是相續,不待長時相續。)
二者,示佛體為我往生之行,故眾生但一聲決定往生,
此非是口稱之功,是法體使為之稱名故也。
(淨土真宗稱:『唯信獨達』、『名號獨運』。
往生淨土唯有信佛之救度,也只有佛能救度我們往生極了。
佛以什麼為證明,以名號為印證,當聽聞、稱名之時,往生已成。
所以說:『唯信獨達』、『名號獨運』,以信為實,以名號為印證。)
《教行信證文類》行卷,釋《大經》付屬彌勒之一念得大利之文云:
「言行之一念者,謂就稱名之遍數,開顯選擇易行之至極。」
此為聖道門與淨土門內之諸行往生,對顯而言也。
行之一念者,即一聲稱名之義,
僅稱一聲,早已「得無上大利之功德」者,
是開顯彌陀如來所選擇攝取之「他力易行之至極」之釋迦佛說之祖意也。
非言一念之信未得,稱念之時方得,
雖在信一念之處,領受無上大利之全分而無所不足者不待言,
其信心之後續即多念稱名者,就「信受之功德全分」,
顯於口頭「初一聲」而開顯「他力易行之至極」也。
(講到信,我們應討論的有:信之本源、因何信入、信之對象。
這中間有司我不同,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下:
信之本源:若是由『機方』的思惟而發起之信,稱為「自力信」。
若是由『佛方』發起之信,亦即:若受『彌陀願力、念力觸動』。
而自然生起之信,謂之「他力信」。
一名「證信」、又名「真實體驗」、又名「獲信」。
因何信入:在「自力信」裡,又因『因何信入』之不同,
可分為「仰信」和「解信」。
若由我之『宿善因緣』一聞即信而起之信,謂之「仰信」。
若由我之勤下功夫『理解』而起之信,謂之「解信」。
信之對象:不論是「仰信」或是「解信」,因『信之對象』不同,
可分為「信自力」與「信他力」。
若信『能念之我』這一方--亦即信『自己之積功累德力』,謂之「信自力」。
若信『所念之佛』那一方--亦即信『彌陀不思議之願力』,謂之「信他力」。
「信他力」又稱為「他力信心」,「信自力」稱為「自力信心」。
以「證信」歸為「他力信心」,以「仰信」或「解信」歸為「自力信心」。
仰信,當然是有疑,疑佛智,解信,一樣是疑佛智。
古德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會喊冤,因為你把佛的話解錯了,會錯了。
必須是證信,佛所證的信,再賜給我們,才能到佛要我們往生的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