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 

    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 

    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 

    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   

    清涼是唐代國師,他見到普賢行願品了。 

    所以,到他這時華嚴才圓滿。 

    杜順沒見到,只見六十華嚴。 

    賢首見的是八十華嚴。 

    (所以華嚴稱賢首宗。) 

    等到清涼國師,他就見到全部了。 

    清涼把他著的疏,分為四個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 

    但是不見得人人肯做。 

    是能做,不見得肯做。 

    一心去念佛,不雜餘業,不雜其他的所有別的事業,這就入了事法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不見得有人肯把它做到。 

    做到了之後,就是入事法界。   

    第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 

    理法界即本體,怎麼能證入本體? 

    心也沒了,佛也沒了,就是靈光獨耀,一真獨脫,就入了理法界。 

    理法界就是本體,就是法身,什麼都沒有了。 

    正念的時候,念而離念,連念也都離了,可是離念時仍然在念,無念而念。 

    所以不住到任何上頭去了。 

    這時候,沒什麼叫心,也沒什麼叫佛,也沒有一切。 

    然而,本心的光明,這一句佛號,是明明朗朗,這就入了理法界。   

    「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這種殊勝的大用,一齊都顯現了。 

    觀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我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 

    這個心可以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作佛」。 

    前幾年,南方有個比丘尼,死後火化,天靈蓋不化,上有「心作心是」四字。 

    修行人,真實修行,有很多殊勝的境界。 

    「是心是佛」,指我們本來是佛,「是心作佛」,指我們起心念佛,於是大的妙用就顯現了,這就理事無礙。 

    心本來是理,念佛,度生這些作用是事。 

    理事相融,圓融無礙。 

    寂而常照,雖寂靜無動,可是在「照」,雖然在照,什麼都清清楚楚,可是心中無所動,照而恒寂。 

    無念,而一句佛號朗朗現前;念佛而一心無動,萬緣齊放。 

    這是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就不好懂了。 

    剛才說小的包括大的,短的時間包括長的,重重無盡,相入相攝,無窮無盡。 

    如兩鏡對照,這個鏡子照那個鏡子,那個鏡子照這個鏡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套一套,沒完沒了。 

    你拿兩個鏡子相對照一下,試試看。 

    「非佛非心,神妙不測」正顯不可思議。 

    不可思,頭腦沒有用了,不可議,舌頭也沒有用了。 

    所以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前云「攝事事以顯元」,從事事無礙以顯本體,此神妙不測的法門,即是———念佛名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