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即使只是讀《御文章》給別人聽,都要視之為報恩行。

從信中講出來的話,即使只是隻字片語,亦能引導他人信憑,如此你所說的那些話,

亦成報恩行。

「從信中講出來的話」,「信」,信心,也稱為安心,能從信心、安心的體認中,

講出來的話,講出來對於信的認知,縱使是隻字片語,也都會是字字珠璣,利益良多。

在《御文章》第一帖第一通,講門徒弟子,蓮如上人引親鸞聖人的話,是這樣的解說:

親鸞聖人說:「親鸞,一個弟子也沒有。」(出自《歎異鈔》的第六條。)

其原因是,我是向十方眾生說出如來的教法,只是如來的御代官(代表),

一點也沒有宣說任何新的法。我自己信如來的教法,並僅僅以此教人而已。

況且,我有何能耐能教人什麼,然後說自己有弟子呢?

親鸞聖人的「信心」成就,不是自己聰明和努力修行所得,全是蒙佛所賜,聖人認知。

既然是佛所賜,任何一眾生生起往生之念,也就是「南無」之當下,即蒙「阿彌陀佛」,

就是說,眾生信託佛願的「南無」,即蒙佛「阿彌陀佛」救度之法,這是不二法門。

所以沒有一法是自己所成就,只是轉說佛所賜的信心,如何可以說,聽者是我弟子。

這是親鸞聖人所以能承續阿彌陀佛所賜的法,得以讓後代得以信,就是真實語。

雖然只是隻字片語,「親鸞,一個弟子也沒有。」是讓後代有志於往生者,有一明路。

不是迷信於某「法師」,迷信於某間「大寺廟」,他們有號召力,可以辦萬人念佛會。

在名義上,號召了上萬人一起來念佛,這是一件好事,讓大家有機會能親近佛恩。

這件事可以分兩方面來看,一方是被號召來一起念佛者,另外一方是發起的那一方。

被號召者,應當要知道,來念佛的目的,是因熱鬧,來湊熱鬧,是基本信眾必須要來。

念佛的目的不是要念佛,最初心,是「南無」歸命的心起,而與發願迴向的阿彌陀佛合。

也就是說,當行者生起一念歸命的「南無」的當下,即與發願迴向的「阿彌陀佛」相應。

因此信知,我往生已成就,誓願救度我的阿彌陀佛以攝取不捨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此時,也就是終其一生,念佛名號,是感佛恩,所以如果一起念佛,是一起感佛恩。

號召者,他的目的又如何?是要廣招信徒,要壯大自己,或是要弘揚佛恩?

如果是要廣招信徒,那還是走世間法,很可悲,如《御文章》同帖所說:

最近有身為大坊主的人,自己連本門所教的安心旨趣都不明白,偶而到有人法談,

聞法的地方去時,就嚴厲斥責那些弟子,不時的破壞其和諧。

這些坊主自己不仔細聽聞信心的真實義理,還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弟子,

讓自己和弟子都無法信心決定,一生空過。如此自損損他,此罪過實難逃。悲哉!

這是近代的佛教團體的現象,被稱為佔山頭,各佔各自的一個高點,號召自己的徒眾。

也就是各自管控一批他的「信徒」,講他的法,行他的道,不管那個「道法」如何。

為什麼要念佛,《往生論》明確的指出: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與佛教相應。

你把那麼多人號召來,讓他們跟著你走,那你要對他們的後生一大事負些責任才是。

他們將是你的責任,不是你的利益,最起碼,你要把阿彌陀佛的願力,真實相告知。

不可以把你所號召來的「信徒」當作是你所有,把他們當韭菜,要的時候就一割。

而信眾更應當清楚,每一個人都是成年人,都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要認知!

你的後生一大事,你自己要自己走,聽人家所教,但是還是要自己去判斷才是。

自己盲目的跟,跟的又是一個盲目者,下場會如何?還是自作自受,由不得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