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佛不護念眾生之理,只有眾生逃逸佛之護念的情事,不是陽光不普照,是陰暗遮蔽。

甚麼是眾生的「陰暗遮蔽」,《正信念佛偈》指出:

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

就是這些的煩惱,這些的執著,貪愛瞋憎等煩惱,沒我們眾生唯一一點的信佛之心。

但是要知道,佛沒有棄我們,要相信,縱使為煩惱所覆,佛的信心仍常照。

佛沒有遺棄我們眾生,是我們眾生不念佛,棄佛而遠之,故因此流轉於五道,讓佛掛心。

若果眾生,憶佛念佛,如佛念眾生,則見佛成佛,就在當下,幸不負佛恩。

流轉之故鄉者,親鸞聖人說,地獄必定,因為地獄是故鄉,應當警惕之。

信他力之願行者:

所說他力者,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為救度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之本願力。

此本願者,不要眾生之修功德,不用眾生修戒定慧以求智慧,所以說不要我力我悟。

不用眾生修戒定慧者,不要眾生專注於戒定慧,而專注於佛的救度,信佛的救度。

當成就信心,即得往生,信心行者,仗佛願力,行佛之行,無戒而戒成就,定慧亦然。

久持他力之願行在身者:

佛為救度眾生故,以光明攝取眾生,護佑眾生,使其成長信心,使其成就信心。

故諸有眾生,宿世以來,多劫以來,常被佛之大悲光明所攝受,撫育培養而不自知。

蒙大悲光明之照護,又蒙諸善知識之教化,此等皆是佛願之被,而久持而不知故可嘆。

被無由之執心繫縛者:

眾生皆執著於我所,我能修,我能行,我能成就一切,而殊不知,皆為虛妄。

如果真能修還是好事,但是並不是,真能修者,早在釋尊成佛寂滅度五百年內成就了。

釋尊在《大般涅槃經》說:我度盡一切眾生而入滅度。…,眾生有兩種,一者有緣眾生,

二者一闡提,所說度盡一切眾生者之眾生,為有緣眾生。

一闡提者,滅善根者,地獄必定者,是為諸佛所遺棄者,不要執著於能修持。

被無由之執心繫縛者,被無謂自力之我情羈絆,不能認清自己,是最大的問題。

以為自力能行,東攀攀,西扯扯,人家說三歸依太平凡了,應該受五戒菩薩戒才炫。

要布施,積點福報,修些功德,也可以讓這些功德,莊嚴極樂淨土。

六度中的布施度,重點不在布施,在於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大般若經》說: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婆羅蜜中,以無所捨法應具足檀波羅蜜,施者、受者、

及財物不可得故。

捫心自問,當布施之時,你是否認為,我行、我有能力布施,來來,你可憐我布施你。

這段經文很清楚,告訴你要不住於法,如《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渡河要靠船筏,過了河船筏一定要捨棄,不然你還要帶著船筏往前走,這走不動。

法、筏都應該捨棄,何況一切非法、非筏更應該捨棄,不住於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般若漢譯為智慧,波羅蜜,彼岸到、到彼岸,就是智慧到彼岸,為智慧能度生死之岸。

為有智慧才能知道,甚麼是你缺的,你要如何才能成就度生死之岸,往生極樂淨土也。

這智慧、般若非常重要,六度之行,前五度如盲,沒有眼睛,為有般若能導,能度彼岸。

以我們這煩惱具足的凡夫人,雖沒有般若之智,但是依乘阿彌陀佛大願力之般若亦得。

所以只有乘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他力信心,方得依此信力,出離迷界,此焉能不信。

若不能信,則枉費蒙佛光明之照,受教化之無功,而徒受輪轉之苦,此誠可悲歎之極。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