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綽禪師所著《安樂集》引《觀佛三昧經》釋尊成佛後,回母國見父王的一段經文說:
父王請佛教導修行之法。
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

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顆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

唯臭無香。
若有噉其華果,發狂而死。
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

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

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所說的「伊蘭林」者,比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
三毒者,貪、瞋、痴。
三障者,障蔽也,謂諸眾生被惑業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有:
一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癡等惑,障蔽正道,

是名煩惱障。
二業障,業即業行。謂由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

是名業障。
此間所說五無間業者: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

這第五的破和合僧,和合就是和諧,僧眾是修行要了脫生死的和合眾。

為了了脫生死,出家僧眾要結合相同的思想觀念,相同的修行方式,一起來修行。

結合眾人之力,一方面起互相督導,乎相勉勵,互相檢討對錯之功用。

為了達成了生脫死,僧眾的和合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從中挑撥、破壞,違者屬五逆罪。

這破和合僧罪,列於五逆之罪,與殺父殺母同,因為其破壞眾生出輪迴之網顧。
三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
言「栴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眾生念佛,佛即念之,故即蒙佛之攝取不捨之利。

這在《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載明,經說: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纔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
這段經文是佛教導父王如何修行,是教念佛三昧。
可見念佛三昧,最直接,最穩當,能成就一切眾生,最重要的是一切生死沉淪的苦眾生。
如伊蘭林,眾生皆處於眾惡,為三毒三障所礙,無出離的因緣。
但是眾生都有佛性,如栴檀,此念佛之心。
當念佛之心起,即栴檀根芽漸漸生長。
當此根芽出土,念佛心純,則栴檀樹成,即能改變眾生的一切惡,成善業。
即是改變生死沉淪的惡,成就往生,成就不退轉,成就佛道。
故應知,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能成就眾生,出離三界,成就往生。
有志於修行,了生脫死者,應於此進入。
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