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明悲門普入之德有二:初、略明;二、廣歎。
初、略明中亦三:一、弘讚佛慧德;二、普入無礙德;三、悲愍為心德。
初、弘讚佛慧德者。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
無違無失。
唐譯下(九左)云:復次阿難,彼極樂界,諸菩薩眾,所說語言,與一切智相應。
(文)
漢譯一(十七)但說諸菩薩說法。
吳本亦同與今經異也。
宋譯下(五)有說,一切智段,而文相甚略,故無此文可配。
淨影云:自下第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
於中初別,後(彼諸菩薩下)總結之。
別中有七:一、行修離過;二、具足下,成德圓備;三、等觀三界下,行修具足;
四、究竟一乘下,成德殊勝;五、摧滅嫉下,行修增進。六、因力下,諸力具足;
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通就諸德總歎顯勝。
初中先別,後(究竟一切下)總結之。
別中初言,所可講說,常宣正等,化行離過。(自下科節憬興依之)
望西、《略箋》並依用淨影。《梵響》亦同也。
《嘉祥疏》(二十九右)明說法中有二:初明佛說,(廣宣道教等)後明菩薩說。
(諸菩薩所可講說下)
即是傳佛語於菩薩,傳佛語中有二:初明說無乖違,於其國土下,次歎德。(文)
《會疏》科節與諸家別,此三明說一切智總標。云云《渧記》從之。
今謂,上重智門遊戲德竟。自下第四,重明悲門普入德有二:初略明,後廣歎。
(究竟一切下)
初中有三:
一、弘讚佛慧德。(口業德)
二、於其國土下明普入無礙德。(身業功德)
三、於諸眾生,下明悲愍為心德。(意業功德)
略歎菩薩三業德為略明也。
初弘讚佛慧德者,即是安養界菩薩,於他方世界,為讚歎佛慧功德音也。
《嘉祥》云:自下菩薩,傳彌陀佛語,說無乖違。與今相近,而不必同,
學者思擇焉。
《淨土論》偈云: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文)
此於無三寶處,示佛法如佛。今經文有佛無佛,於何佛國讚歎佛慧也。
上偈文,明諸佛咨嗟讚歎。今文乃明菩薩亦如佛咨嗟稱讚彌陀佛慧也。
所可講說者,所可助語辭。講說者,猶和解有其本說,而和解之言講說,
如諸佛本說讚歎佛慧也。
安養菩薩,不講說則已,苟所可講說,常宣說正法。
下文云:常共稱揚讚歎。諸佛常讚歎,則菩薩亦常宣說之。
常宣二字,顯十七願功,本願文就讚歎首舉諸佛,首佛已讚彌陀,菩薩何不讚。
菩薩已讚,凡僧亦可從之,故偈曰我讚佛慧功德音,願聞十方諸有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