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

文中等字等取二乘乃至名字即位凡夫。

(天台宗所立,《觀經智者疏妙宗鈔》立六即佛:

『一理即佛,指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即是佛,具佛之智慧德相,與諸佛無二無別。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從善知識處聞知,或從經教中得見,知理即佛之名,

           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達於境智相應,觀行相即。

           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此位又可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

           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等。

     四相似即佛,達觀行即位中,行止觀,愈觀愈明,得六根清淨,斷見思惑,

           伏無明。此等行人,雖未能如實證其哩,但於理彷彿,有如真證,故稱相似即。

           此位分為十信位。附帶,此等相似只是名相,但是在般若上不可說相似。

     五分證即佛,又稱分真即佛,分斷無明證中道之位。無明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地等,各一品無明,漸次破除一品之無明,

           分證一分中道,故稱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斷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智,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果位。

     所以稱為即,因此六即佛,雖因智(悟)情(迷)有深淺,故有此六種之別,

     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

了不了教者,若依常途說,則就所說教,論了不了義。

了謂決了,分明之義。銓理究竟名了義教,了義即教故持業釋。

翻之者名不了義教,(亦持業釋)更有四義,如末記引。

然今此中,唯言了教,言不了教,不置義言。(與下言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其義勢異。)

又以佛說名為了教,以因人說名不了教。不可例同常途說也。

今就能說人論了不了教,了謂明了,佛智明了徹照法源,故名為了,了智所說,

故名了教。了之教故,依主受稱。不了教義翻之可知。

然此判釋本于大經,文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禮讚偈言,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此以佛智所說為了教之證矣。

又云:聲聞或菩薩,莫能就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道人,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

此以因人所說為不了之證矣。

問:若佛說稱了教者,小乘三藏亦了教耶。

答:三藏非是大乘了義教,如常所簡,何例難也。

問:如華嚴般若等經有因人說,皆不了耶。

答:不言乎,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誰言不了。今就不印可者名不了教而已。

         然疏主所以佛說名了教,菩薩等說名不了教者,為破古來通論家人,

         錯執菩薩所說攝論別時意文以毀廢佛說念佛了教者,乃勸眾生就人立信。

故次結云,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

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唐譯大寶積經如來會有這幾段經文: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釋尊能開示。天龍夜叉所不及,二乘自絕於名言。』

這世上唯有佛能帶我們了生死,二乘菩薩是因為佛的加持力,能夠有智慧神通等。

我們看整本的華嚴經,每一為菩薩發言,代表他們的階位,都說承佛威德。

沒有佛的加持,他們也如同凡夫,這是楞伽經的話,所以一切還是要依佛。

又說:

『如來勝智遍虛空,所說義言唯佛悟。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佛所說的教,為有佛能了,二乘菩薩要解釋經論,還是要佛的認可,說如是。

博聞之士,或是自認博聞之士,應信佛所說,佛士真語者、實語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