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卅一願及今文,並是直顯現其體,而非有體影別,彼亦隨順凡情而言,
則穢土隨望而現焉,是乃與今文欲見則現同而已,望西答釋未詳也。
若約佛德,則淨穢差別,全是蓮華藏界,故無時不現,何論欲不之差乎!
《義記》唯約佛德之一邊故,不順欲見則現文相,亦不穩也。
《要解》云:淨土無須彌山者表果海平等,欲見則現者,明性具惡也,淨具穢之證,
不具何現。(文)
今謂:此顯淨具穢之義,淨穢之性常相即故,欲見則即淨而現穢,佛神力故見之,
此句在于此貫下。
次明無苦難:
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
唐譯云:無有地獄、畜生及琰魔王界。(成佛久近之後)
漢本云:其國七寶地皆平正,無有泥犁、禽獸、餓鬼、蜎飛蝡動之類,
無阿須倫諸龍鬼神也。吳本亦同之。
宋譯聖眾無量次說云:又彼佛國土,大富無量,唯受快樂,無有眾苦,
無地獄、餓鬼、畜生、燄魔羅界及八難之報,唯有清淨菩薩及聲聞之眾。(文)
上明無依報之穢相,今明無正報之穢惡,其穢惡報即八難處也。
今諸難者八難處是也,無三惡、諸難者總別並舉也。
《會疏》八難處有二說,初說好,後說則別途之義也。
佛神力故欲見則現句通此,可見。
如觀音光中現五道,淨土聖眾大悲心常緣苦之眾生故。
後明無四時:
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漢本一(十六)云:終無有大(天,吳)雨時,亦無春夏秋冬也,亦無有大寒,
亦不大熱,常和調中適,甚快善無比。(文)《譯同之。唐、宋兩譯無此段,
但唐下(五)亦無日月晝夜之像、宋中(十一)彼佛國佛土無其黑闇,無其星曜,
無其月,無其晝夜等,與今文相似。
又《覺經》三(初)無日月年劫文亦與此相似,如《會疏》引。
彼國菩薩智慧清淨業之所成,大慈善根之所建,而非陰陽和合之處,故無四時轉變,
無四時故無有寒熱,無寒熱故心常溫和調柔,適悅好稱人心,故云常和調適。
然欲冷則冷到,欲煖則煖到,欲見則現文亦貫之。
如《會疏》:上離穢相三段中,初地相平等為本,後二文乘無須彌山來。
三問答重顯有五:一阿難問,二佛反質,三阿難答,四如來準說,五顯問意。
一阿難問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
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唐譯下(初明無諸山之次文)云: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四天王天、三十三天,
既無諸山,依何而住?(文)
漢本三(四明二大士作佛文次)云:阿難長跪叉手問佛言:佛說(吳本無)
無量清淨佛(阿彌陀,吳本)國中無有須彌山者,其第一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
皆依因何等住止乎?願欲聞之。(文)吳同之。
宋譯中(九):爾時,阿難聞是語(無諸山語)已,白世尊言:四天王天、
忉利天依須彌山王住,夜摩天等當依何住?(文)
留言列表